彩墨 紙本
55.5 x 116.5 cm. 21 7/8 x 45 7/8 in.
簽名:徐累製 於右下
發表:
2004年,《傳神造境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中國,第41頁;
2006年,《新經典五人展》,義之堂,臺北,台灣;
2008年,《徐累》,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文化交流項目畫册,華盛頓,美國,第53頁;
2013年,《徐累》,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中國,第172-173頁。
展出:
2004年,「傳神造境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中國;
2006年,「新經典五人展」,臺北國父紀念館,臺北,台灣;
2013年,「世界的殼—徐累個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來源:
2013年5月26日,香港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圖錄編號113;
亞洲私人收藏。
徐累
(b.1963)
作為85新潮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徐累在80年代創作了《心肺正常》、《裂變》等一系列突破傳統,頗具時代特色的觀念性作品後,走上了一條和其他藝術家不盡相同的中國文人特有的「回望式前進」的道路。從那時起,我有意從熱鬧的視線中游離出來。我不再關心在場和不在場」。彼時,他對當時前衛藝術的政治概念已產生厭倦,甚至開始做出有意的迴避。與同時期其他或寫實或抽象的藝術家相比,徐累的作品多了幾分孤傲和清醒。「屏風、研山、45度角這些常常出現在其作品中的元素,恰恰是隔離的象徵,暗喻著和熱鬧拉開距離的藝術家站在遠處的觀望與修行。
隱士之夢
學過古畫、作過版畫,從事過攝影,又迷戀過明式傢具,徐累對藝術的喜愛絕非繪畫那麼簡單,相比之下,工筆畫只是其最為妥帖和個人的表達形式。他喜歡從不同題材中移花接木,在畫布上通過玄妙的設計,構造出隱秘又古典的機境。他認為自己的作品「既不是前衛的教條,也不是所謂的傳統模式……從反現實的角度,我想轉身看看過去的影子有多長。」因為被溥儀在讀書的一張照片所打動,徐累以此形象畫了一張名為《讀》的畫,之後的《青霧》亦脫胎於此—帷幔上的花邊有許多戲劇性的場面,打鬥,耍雜,春宮……而讀書人靜悄悄坐在中央,翹著二郎腿,以書遮面,彷彿隱士,世間瑣事與自己毫無牽惹。他認為自己和在讀書的溥儀一樣,做著同樣的夢,因追求孤獨而產生相同的共鳴。徐累將之稱為其作品的第一個「單詞」,慢慢由此擴展,發展為取悅個人意趣的題材。
之後,徐累以自身深厚的文化知識底蘊,在作品中自如的將文學作品中的意向轉化為圖像符號,從而巴繪畫變成一次次圖像的修辭練習。徐累一方面沿襲了中國古代宋畫的古典寫真繪畫技巧和方面,並保留了對於呈現事物的特別興趣;另一方面,其畫面在精神氣質上卻富有迥異於宋畫「格物致知」的理性,充滿了懷疑語境的神秘主義色彩。在真實的畫面之下,徐累更關注的是事物虛實之「虛」面,是事物的所指,他的作品讓觀者無休止的在徐累所創造的精神世界之「所指」間游走,愈探愈深,欲罷不能。
創作於2003年的作品《虛掠》,通過寓意深刻的靜觀圖像,簡潔而精緻的形象戲劇舞台的佈局,典型呈現了「屏風」、「45度角」、「飛鳥」、「輿圖」、「假山石」等徐累創作語境中一系列關鍵詞彙,並於十餘年見於徐累多個重要的群展及個展中展出,收錄於藝術家多本重要畫集之中。
修辭的詩意—徐累的關鍵詞
屏風
若翻開字典,可看到「掠」是形聲字,扌為形,京為聲。本義為搶劫,奪取,後來衍生成「輕輕地拂過」,比喻「一掠而過的影像」。「虛」掠則增添了幾分似真似幻的神秘色彩,讓人對輕拂過後留下的景象心猿意馬。作品中設置的屏風上,堆砌著各種與鳥相關的,或非真實存在的字符,如地名一般錯落在有脈絡的地圖之上,另一面蜿蜒的屏風與地圖面呼應,創造出鱗次櫛比的空間結構,兩面對照,巧妙地形成密閉的密閉的空間,曲徑通幽,暗香浮動,待人一窺究竟。關於作品中的屏風,徐累有自己的理解:「我一直對戲劇有興趣,屏風就像是舞台的幕布。畫面中最重要的是屏風後面的東西,是人眼晴看不到的部分。這個間離的效果,是一種停頓。」
飛鳥與45度角
在表現對空間的認知時,中國人有著特別的觀看態勢,這個態勢是「鳥瞰」式的,盤旋於空中,與人間若即若離,停留在半空的時間非常久遠,千載寂寥,披圖可鑒:從公元二世紀山東津縣朱鮪祠堂畫像,到四世紀顧愷之《女史箴圖》,十世紀的《韓熙載夜宴圖》,儘管世事如煙雲過眼,但一路飛越過來,飛鳥的觀看高度始終不變,始終落在「45度角」上。
45度角是徐累作品中常見的構圖,徐累認為,中國人的繪畫體系中,形容空間體量感的45度角,是古老而歷久不衰的表現方式。「我在繪畫中引用45度角,最直接的靈感是來自晚明。晚明堪稱是中國版的文藝復興時代,該時期包羅萬象的世俗圖像大多是戲劇和話本小說的插圖,一幕幕人間悲喜劇就這樣呈供在我們面前。」 徐累試圖通過45度的角度,展現人類與萬物之間的陰晴圓缺與悲歡離合,為本冷靜而克制的圖像增添一分戲劇性的張力。《虛掠》中出現的迴廊、雀鳥的轉角,均落實在45度,映射了屏風、鳥、研山雖然觸目所及,卻與世隔絕的游離感。
輿圖
在作品中,45度角的屏風上繪制著隱秘的輿圖。輿圖系徐累的又一個圖像母題。但輿圖中的內容完全出自畫家的臆造:不曾存在的某些地名,或者是各種蝴蝶的名字、古琴譜,諸如此類的私人詞彙代替了原有的河流、山川、城鎮或村落。徐累將輿圖入畫是受到荷蘭17世紀畫家維米爾的啓發,維米爾為他提供了一個認知方式:畫面是一個封閉的室內空間,但牆上的輿圖卻是一個外部世界。這種認知方式,與笛卡兒的哲學共享了一個經驗主義的基礎,成為了徐累個人創作中另一個極為重要且旁人無法複製的標識。
研山
除了飛鳥、輿圖、與45度角之外,《虛掠》裏亦包含了徐累作品中經典的研山元素。研山是中國文人藝術史話中的經典案例。在歷代賞石者中,漁洋先生曾說,「海岳研山不可見,人間空說研山圖」。徐累希望通過現代人的視角,也參與到這個視覺遊戲,想象研山還有它隱藏的那部分,正如它在湮沒在虛無縹緲的歷史黑洞中一樣,肉眼能夠看見的只是一個文本圖像。這也是徐累對宋畫,尤其是院派寫真繪畫的技巧和方法的興趣所在。
文人的掠影
與畫家的身份相比,徐累更像是一個文人。「說實話,我不是對繪畫本身那麼刻骨銘心的人,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如何去畫,而是如何調弄圖像之間的思維關係,修辭關係。」徐累如是說。他的作品並不只是單一的考慮用色、構圖是否美觀和諧,而是通過細膩的工筆、結構線之間的穿插,將油畫的三維空間、布萊希特的舞台間隔效果,以及瑪格利特的物象在虛空間的自由放置呈現出來。使得作品超越繪畫本身,如同觀念小說一樣,不著痕跡的表達出一種混合的意象群。作品《虛掠》通過屏風、山脈等空間障礙,自然區隔出現實與幻境,卻又相因相生,進退自如。輿圖、45度角等經典元素,更好似詩中的零句斷章,看似不經意的點綴,實則用心巧妙、字字珠璣。令觀者在感同身受之於,體會到藝術家徐累的觀望與修行,文人徐累的隱士之夢,屏風背後的自省與孤獨……在這世界輕輕拂過,留下裊裊青煙,如一道欲語還休的掠影。
估價 :
HKD:2,200,000 - 2,800,000
USD:283,900 - 361,3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