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3 秋季拍賣
大觀-香港之夜

512
清乾隆 (1736-1795)
痕都斯坦式白玉葉耳罐

12 cm. wide 4 3/4 in.

痕都斯坦,即今印度北部,其玉器崇尚純色,追求輕薄,形制新穎,裝飾華美,與傳統琢玉之理念大有不同,別開生面,被喻為“鬼工”、“仙工”,自十八世紀傳入中國以來,受到朝野上下熱烈追捧,成為久盛不衰之時髦玉雕。
此罐即為典型的痕都斯坦式玉器。白玉質,圓口微撇,短頸,深膛,方圓形足外撇。腹部光素無紋飾,頸琢葉紋,肩兩側飾對稱葉形耳,近足處環飾茛苕葉紋,足底飾漫式茛苕葉紋。莨苕為地中海沿岸的一種常見植物,鋸齒形葉,形態優雅,是西洋風格藝術中最普遍的裝飾主題,也是痕都斯坦玉器中最常用的題材。整器掏膛規整,琢磨圓熟,玉色瑩潤,器薄如紙,完美呈現了痕都斯坦玉器之精髓。北京故宮藏有同式葉耳罐,臺北故宮亦珍藏一件同類青玉嵌花罐,除所嵌花外,其餘茛苕葉的處理與佈局與本品頗為相似。
乾隆帝平底回、准二部以後,痕都斯坦玉器開始東傳。素來愛好奇珍異寶的清高宗十分喜愛此類極具異域風情的玉器,並常為其吟詩作賦,評價甚而高於本土玉器。據統計,此類詠歎痕都斯坦玉器的禦題詩多達七十餘首,有的詩作當時即命玉工直接雕琢到玉器表面,盡顯帝王難掩之喜愛,此類帶禦題詩之器作,目前也發現有二十五件之多。除了親自作詩贊詠,清高宗還將其擺放於各大重要宮殿,以便隨時觀瞻把玩,如處理國家政務及日常起居的幹清宮裏即陳列了四十六件痕都斯坦玉器。據史料記載,他還曾下令宮廷玉工仿製痕都斯坦玉盤,鍾愛可見一斑。由於自身工藝精湛,加之大量的東傳及帝王的推崇,朝野上下亦對之追捧熱烈,文人士大夫也不吝誇讚,如紀昀在其《閱微草堂筆記》中稱“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
除卻精良的品質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本品還曾為美國舒氏伉儷收藏,來源明晰,傳承有序。舒氏伉儷為著名的中國藝術收藏家,收藏頗豐且熱衷慈善,他們在二十年內向三藩市亞洲美術館捐贈了大量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及其它亞洲國家的藝術瑰寶。舒夫人為該館的創辦者之一,並擔任多屆董事。1994年,三藩市亞洲美術館決定用舒氏之名為展廳命名,借此肯定其家族的無私奉獻。
來源:舒思深伉儷舊藏
著錄:Christie's, Hong Kong, Treasures from the Shorenstein Collection, 1st Dec. 2010, Lot2961.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頁285,圖237,
《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展圖錄》頁218-219,臺北故宮博物院,1984年。

估價 :
HKD: 4,800,000-5,800,000
USD: 617,000 - 745,500

成交價:
HKD: --

上一件 拍品 512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