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木板
21.5×27.5 cm 8 1/2×10 7/8 in
款識
S. Yang (右下)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我要摒棄概念上、習慣上的藝術觀點,大膽以下面的話,來表達一個畫家的心志。我要以果敢而決斷的態度,不斷追求獨一無二的美,並證實我在藝術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掙扎。我願以嚴謹和理智的態度,用滿腔熱血和全身氣力,從事工作,提供足為後人認定的作品。我最關注的是自己是畫,所以我為它奉獻自己的一切。」
——楊三郎
提及台灣現代美術發展,楊三郎是一位無法不被提及的重要人物,他曾先後留學法國和日本,親炙西方現代藝術的靈光,吸納東西方藝術之精華,後一手創立且參與了包括「台陽美協」在內的多個先進的藝術組織,為本地藝壇帶來一股不容忽視的向上力量,更為日後蓬勃發展、海納百川的藝術界鋪墊了自由交流的基石。楊三郎在1924年入讀彼時日本兩大西洋畫的教學聖地之一的關西美術學校,師從推崇「外光派」的黑田重二郎,學習了西方印象派對於光影的捕捉和細膩畫法,搭配其天性所賦予的熱情、大膽的用色,他以渾厚的油彩在畫布上揮灑,風格強烈,獨樹一幟,令人過目難忘。
其創作在留學日本的年輕藝術家中脫穎而出,如在1927年,其作品《復活節時候》入選首屆「台展」,並被時任日本總督的上山滿之進收藏。這一成就對當時只有20歲的楊三郎來說,可謂莫大的鼓勵。台展為日本政府在台灣所舉辦的官辦美展,為藝術家競技的重要舞臺,成就後來人才輩出的台灣藝壇。楊三郎為其中的中流砥柱,見證並推動著美術史的前進。
1928年楊三郎從關西美術學校畢業後,於1931年赴法深造,在巴黎專心致力於美術館裡觀摩名畫和作風景寫生,他對畫家柯洛(Jean-Baptiste Corot)抒情優雅的風景畫嚮往不已,又為莫內(Claude Monet)光影交疊的表現深受啟發。這一時期,其創作以更為輕快、明亮的用色,搭配原本紮實的筆法,賦予畫面明朗舒暢之觀感,創作風格愈加純熟。自法返台後,楊三郎舉辦了留歐個展,並聯合陳澄波、廖繼春等曾留學海外,且於台展受到肯定的同儕創辦了「台陽美協」,網羅了當時第一流的美術家,推動了「台灣新美術運動」,在整個藝壇起了承前啟後的關鍵作用。無論是從個人藝術成就上,還是作為台灣藝術運動的先鋒推手,楊三郎於美術史上可謂成就斐然,而其自始至終所堅持的戶外寫生,不僅為其作品收獲了榮譽的果實,更為百家爭鳴的畫壇帶來一股長青風貌。
楊三郎主張走出畫室,讓自己置身於自然之中,經過對大自然的反復觀察和體會,具體掌握了景物的特質與精髓,才能毫不遲疑的下筆。捕捉自然的轉瞬變化。其筆下的戶外風景多色彩鮮明,充滿油畫特有的厚重感。他曾說「我就是說不出為什麼,就喜歡油畫那種厚實的感覺……」為了畫出心目中的美景,楊三郎走遍世界各個角落,拋開藝術的地域性與局限性,海納百川,將世界的各般風情盡收眼底。因此,無論是海岸邊、山腳下亦或是小城市幽靜的夜晚,皆在他筆下信手拈來,傾瀉出油彩特有的華麗與厚重感。本次登場的《松間晴雪》即為其1980年代赴日本上高地寫生時期的創作。或許是因為出生於台灣,學成歸國後亦回到地處亞熱帶氣候的家鄉作畫、生活,因此他創作了大量海景、夏日之作,卻少見雪景的描繪,因而顯得此作更加珍稀。
在創作《松間晴雪》之時,雖然已年過七旬,但楊三郎在創作上絲毫不減熱情,且因為生活與精神狀態上的餘裕,筆觸更加奔放寫意,帶有長足的自信及遊刃有餘,方寸之間大展天地,呈現渾然天成的氣勢與美感。作品中,白雪皚皚之下,依然可見雪松的樹幹與枝葉,遠景間太陽冉冉上升,溫暖的光彩照耀著一片寂靜的松林,除為雪地帶來溫暖的氣息,亦為這景致更添一份悅人的靜謐感。近看,可見藝術家巧妙的以靛藍、靛紫、墨綠等變幻豐富的色彩,表現出松樹枝葉的細節以及太陽升起後雪霽的質感。而經過灰色、白色顏料的層層厚塗,自然建構雪點搭落枝頭的生動景象,帶來冬天特有的氣息。叢林中隱約可見的幾抹樹棕色,象徵季節的交替,而秋日的餘溫,在晨曦的光暈下,與冬日景致交融在一起,凝結出歲月更迭之美。那筆直的松樹,彷彿楊三郎藝術生涯的內心寫照—表達了他對理想的追逐與堅持,和對生命的真實敬意。天邊的雲與朝陽,重疊交錯的光影交織出顫動的光輝,如詩一般的韻律,令人深切感受藝術家對生活的熱情及對自然的熱愛。
估價 :
HKD: 800,000 – 1,200,000
USD: 102,600 – 154,400
成交價:
HKD: --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