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軸 設色紙本
102 x 53 cm. 40 1/8 x 20 7/8 in. 約4.9平尺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丙辰
題識:幽人無世事,高臥謝浮名。山崦晴時出,溪流盡處行。還聞有漁釣,相問扣柴荊。不掃門前路,莓苔滿地生。六十五年中秋,張大千爰,寫於臺北雲河小榭。
張大千是極為重視傳統的畫家,因此他對歷代大家的筆墨畫風無不精研。我國自古雖有唐人王洽首創潑墨法,但並無潑彩法,更無墨彩合潑法。張大千越其藩籬,創意為此,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歐洲繪畫的光色關係,將水墨和青綠、潑墨和潑彩融為一體,開創了化線為面,色墨融合,工寫兼施,沒骨寫意的潑墨潑彩法。曠古絕今,未之有也。誠如王安石詩雲:「看似尋常卻奇崛,成如容易最艱辛。」本幅《溪山幽居圖》是張大千將早期傳統山水訓練和後期潑彩風格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典範之作。畫中描繪出閉居於群山之間的一處幽靜所在,平坡之上茅屋兩間,近處崖岸流水,遠處山巒悠起,一片青蔥。山腳之下,濃重的墨色和沈鬱的石青色流動、擴散、積澱。以石青石綠色寫成的山體和植被宛如長練一般從山頂傾瀉而下。相比於山腳下濃郁的石青色,山體的石綠潑彩更顯明亮,透過較為明亮絢麗的石綠,畫家勾勒山體肌理的筆觸若隱若現,這在晚期純抽象潑彩作品中甚為少見。畫面中,大千運用水彩未乾之際的陰濕渲染,借重這樣的效果,以顯出迷霧繚繞的峰巒,氤氳滋潤。又於畫面陰濕後分先後數次運用重彩來重疊造成雲霧山勢的形象,既顯出瑰麗的色質效果,又加深了畫面的厚度。整幅畫面體現了光霧之色的渾闊變化,陰明晴晦的自然境象。將神奇幽深、明滅顯晦的景致展現得淋灕盡致,與所題元人揭傒斯之詩正向應合:「幽人無世事,高臥謝浮名。山崦晴時出,溪流盡處行。還聞有漁釣,相問扣柴荊。不掃門前路,莓苔滿地生。」
據題款可知,此幅創作於1976年,此時大千對於潑彩潑墨可謂得心應手,然而在這幅畫中,大千在潑墨潑彩之外,更多地運用了傳統的筆墨皴寫,可謂新舊並陳。
題款中所題「雲河小榭」是大千在台北的暫居之處。1976年初,大千偕夫人由美飛台,正式申請移居台灣,暫居台北仁愛路雲和大廈,並將居所命名為「雲河小榭」。大千一生遊歷,在每一處定居,都會給居所取一個十分文雅的齋號,如在巴西的「八德園」;在美國的「環蓽庵」,以及最終在台北居住的「摩耶精捨」,然而此「雲河小榭」因居住時間極短,故很少見到大千提及。雖居住時間不長,但卻是張大千的一個創作階段,亦彌足珍貴。
張大千在畫中使用的潑墨潑彩基調比較清冷,加之更多運用了傳統的筆墨勾勒和皴法,在風格上將唐人的豪放、宋人的謹嚴融合為一體,既有工整妍麗、絢爛明淨的一面,也有奔放雄健的一面,呈現出明淨清逸、爽麗流動的風韻。
估價 :
HKD: 4,800,000 - 5,800,000
USD: 611,500 - 738,900
成交價:
HKD : --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