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9 秋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83
林風眠 (1900-1991)
藍衣仕女(一九四七年作)

彩墨 紙本

69.5 x 66.5 cm. 27 3/8 x 26 1/8 in.

款識
林風眠 藝術家鈐印(左下)

出版
1999年,《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國際藝術顧問有限公司出版,台北,第102頁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影響中國繪畫的「十年變革」
林風眠三大革新經典聚獻

林風眠的畫,恰如其名,妙在動與靜之間,大到自然氣象,小至案上靜物,無一不充斥著生韻。翻閱逾百年的近現代中國繪畫變革史,在前撲後繼的革新浪潮中,林風眠無疑是成果最豐碩的第一人,他一生致力創造「立足時代」的現代中國繪畫,堅持從對人及大自然的真實感受中獲取創作的靈感,並將中國的傳統藝術精神發揚光大,使中國書畫的精神與意境得到豐富、活力的新生。在近現代以「全球化」為共識的藝術世界,他開天闢地,打通東西藝術之牆,既吸收西方飽含熱情而動感十足的藝術效果,又保留民族文化內斂而含情脈脈的東方韻味,在二者相互依存之中發掘藝術本質。

「中西融合」:中國繪畫革新的基石與豐碑
「從東方向西方看,是林風眠的身影,從西方往東方看,還是林風眠的身影。」
—吳冠中

自1927年於巴黎歸國,受蔡元培之邀任國立藝專校長,林風眠便立「調和中西」為教學宗旨—改革傳統繪畫,創造出屬於中國的時代「新」藝術,奠定此後直至今日,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發展的美學基石,同時亦成為貫穿他畢生的創作追索。
1937年抗戰爆發,林風眠隨藝專內遷,次年請辭校長職務,在重慶遠郊落腳,此後八年,與世隔絕,苦心鑽研創作。因物資匱乏難以繼續油畫創作,他便嘗試以水粉顏料結合墨汁,在宣紙上作畫,獨創「墨疊色、色疊墨」的技巧,利用水性顏料在宣紙上滲透、重而不滯的特性,形成如油彩顏料般錯綜重疊的色層變化。他更以油畫筆的筆桿、毛筆的筆頭組成自製畫筆,追求更靈動自然的運筆,以展現傳統水墨細膩豐富的曲線變化,將西方的「色」與東方的「線」和諧交融,形成劃時代的藝術語言。1946年,林風眠隨國立藝專復員杭州,後於1951年移居上海,直至文革前的20年間從未間斷作畫,成為創作生涯中探索最為深廣、收獲最豐的時期。他憑一己之力,在漫長歲月中堅守「中西融合」的理念,為中國現代繪畫的實踐建立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豐碑。

黃金十年:珍罕存世的碩果
此次秋拍,嘉德香港回仰大師黃金歲月,聚焦呈現三件林氏40至50年代早期重要代表作:自杭州時期的《藍衣仕女》(1947年,拍品編號83),至上海時期創作的《檸檬與瓶花》(1956年,拍品編號85)、《山村暮色》(1952年,拍品編號84),皆為其極少數倖免文革劫難的傳世經典,展現了他於仕女、靜物、風景三大經典繪畫題材中的突破革新。這批作品見證了林風眠藝術大破大立的黃金十年,全面呈現其卓然的眼界、開創先河的勇氣、獨步時代的成就,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色墨新秩,革新突破
現代美的典範《藍衣仕女》
40年代中後期,林風眠在色與墨、空間與平面的中西畫體結合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這其中尤以仕女畫的風格轉變見著。約自1937年前後,他開始長期採用正方形構圖,將墨筆走出傳統捲軸的視覺定式,進入更具現代感的「方紙佈陣」。然而,在早期的方形構圖人物畫中,人物被放大至撐滿畫幅,背景仍保留傳統繪畫留白的方法,如《漁》(1938年)、《肖像》(40年代),雖已於視覺上構成畫面張力,但內容上依舊停留在傳統的平面性表達。1947年,林風眠再度辭去藝專教職後,潛心作畫,借鑒西畫理論,在背景中引入色塊面,以線條、塊面分隔空間,如《女人與貓》(1947年)、在方形平面中構建起空間感,成為其創作上的重要轉變,同時確立了仕女畫的構圖框架,成為50年代古裝仕女畫中經典分隔式背景的關鍵鋪成。

《藍衣仕女》即為市場罕見、創作於此關鍵年份之作。畫面左側,藝術家以大筆刷墨而下,筆觸緊挨構成塊面,將背景分隔為二,水墨流動的特性賦予色塊細膩的明度色階變化,在視覺上產生微妙的躍動,形成層層遞進的空間縱深感,而水墨易暈染的特性又使得筆觸間的交疊不似油彩般明確,削弱了空間的距離關係,營造出深幽神秘的氛圍。均勻的赭紅色橫線,穿插於縱勢的墨色塊中,形成向外延伸的視覺效果,縱橫對比中現和諧統一,建立平衡的畫面結構。

姿濃意遠淑且真:
40年代仕女畫的個性神采
在面容造型的刻畫上,林風眠把傳統中國自北魏壁畫至清代八大山人以「線」馭「神」、神形兼備的法則,與西方現代藝術簡約的審美觀相接軌。如畫面中,他開創性的將女子眉毛、鼻樑連結,以簡化的兩根曲線凸顯鼻樑輪廓,形塑立體的五官,這一畫法在此後其仕女畫中始終延續,成為最具標識性的特徵。兩筆濃墨勾點凝眸,黝黑澄亮,如波瀾不興的黑海般沉著大氣;紅唇豐盈,臉龐飽滿,盡顯人物的真實生氣。40年代,林風眠多以真實人物為繪畫對象,因而仕女畫中女子的面貌神態、髮型服飾皆各不相同,與50年代古裝仕女中常見的「標準」柳葉式鳳眼、面無表情的古典美不同,罕見的記錄下獨具時代特色的現代女性風采。

在此期間,林風眠更走出傳統墨色五分的思維定式,視墨為色,加入大量重彩,以追求西畫中對於光影變化的捕捉。《藍衣仕女》中,女子一身靛藍洋裝垂地,側身端坐,一派落落大方、知性摩登的現代裝扮。與古典仕女畫中用白粉勾邊、追求古裝衣紗的空靈感不同,此處藝術家更集中於「墨色相疊」的技法表現,墨色隨著線條輪廓疊加於靛藍之中,強調衣裙褶皺的體積變化,使仕女的形體在平面背景中尤為醒目。藝術家特以靈動錯雜的飄逸曲線,細緻勾勒領口與袖口的西洋荷葉邊設計,再用黃、橙、綠彩交織點綴,並延展至背景中,形成如光影折射般的夢幻光暈,包裹在仕女身後形成光源,人物輪廓與背景間不經意的留白縫隙,在視覺上造就明暗變化,猶如流光傾灑在仕女身上,賦予她高雅華貴的意態。西方色彩的飽滿,通過水粉自宣紙的滲透而減弱,轉化出水墨畫般的韻味,將現代女子的自信摩登與隋唐美人的端莊風雅,形神合一,為林氏筆下現代美之典範。

其用自法,獨具一格
立體主義的東方演繹《檸檬與瓶花》
自50年代起,林風眠將戲劇人物中的西方立體主義運用至靜物畫上,將不同靜物及場景元素視作繪畫結構的實驗元素,而並非實物寫生,在上海獨居的畫室中,通過長期摸索,塑造出結構形式豐富多變、畫面意境卻和諧靜美的靜物畫作。作於1956年的《檸檬與瓶花》即可見其創作實踐的碩果。經過40年代在仕女畫中,對空間分割的突破革新,50年代,林風眠在背景處理上更趨洗練與成熟。畫面中,他將空間自左至右用赭紅、白色、墨藍色塊分割為三部分,利用顏色形成視覺明暗的黑白灰穩定關係;用白粉塗滿中間區塊,形成視覺光源,並將畫面主題的圓桌放於光源前方,形成林氏「方紙佈陣」的經典空間格局,在其創作中的各種題材中被大量運用,如《仕女》(1950年代)、《大麗花》(1950年代)等。

受西方立體主義啟發,林風眠將繪畫對象簡化為幾何形體,圓盤、方巾、圓桌、方形來構圖,組成多層外方內圓的基本陣勢。圓形在中國哲學中有圓滿、統一、穩定之意,方形則在形態上趨向剛硬與力量,方與圓自形至意,皆相反相成,構成統一。同時,藝術家還將明暗納入構圖之需,巧妙的通過色彩的經營,以深暗背景襯托淡色主題,讓明亮的色調佈滿某一幾何形體,使構圖發生變化。如在《檸檬與瓶花》中,右側的三角型器皿為畫面增添了不穩定的因素,藝術家將色彩集中放置於左側檸檬之上,深暗圓桌背景襯托這飽滿亮檸檬黃,色彩的強烈對比形成了構圖張力,與右側三角型器皿的不確定性相互制衡,締造視覺錯覺的同時,增加了構圖的豐富性,可見藝術家對於形體、顏色佈局變化的超卓功力。而花瓶中,朵朵黃色花蕊,與左下顆顆檸檬遙相呼應,進一步鞏固了畫面的穩定之感。

除色彩之外,線條亦是林風眠靜物畫中的重要的構圖元素。畫面中,藝術家不僅以白色線條勾勒物體輪廓,交織的白色細線亦構成了器皿、桌布紋式、窗簾等遍及畫面,營造出一種光線在空間中不斷曲折反射的效果,使物體輪廓仿彿閃耀著光芒,似乎是置於同一畫面的不同光源,使畫面跳脫了現實世界明暗光影的秩序,在多重視點的構建中將各個物體元素各自視為獨立的物件,卻又在平面化的空間中將它們整合,看似與塞尚(Paul Cezanne)的靜物畫構成不謀而合,然而林風眠的多重視點並非如塞尚般以色塊經營而成,而是借助大量的曲線、直線,這使得筆下的白線即可被作為色彩上的明暗起伏,又可被視為結構上的律動變化,令畫面產生畫外之意的空間想像,構繪出一個跨越時間、空間維度的和美之境。

象外之境,畫中人生
山水畫變革的成熟經典《山村暮色》
林風眠的藝術道路,就其本質來說,是植根於自然,不能離開大地的,對故鄉和童年,他曾在1962年的《抒情,傳神及其他》一文中回憶道:「我想也許因為一種習慣,(對自然中最平淡的景色)平原上的幾株樹,幾間小屋,一條河……我永遠不會感到厭倦。」1952年,在其給學生潘其鎏的信中,他更言:「細細體味自然的生趣,是修養自己的感覺的最好辦法」,《山村暮色》便是完成於該年的得意之作,體現了林風眠對傳統風景繪畫所作的顛覆性變革。

林風眠捨棄傳統山水畫的立軸形式,在方形畫幅上做橫向分割:天空、遠山、樹林、田間四段構圖,使傳統山水「之」字形構圖壓縮,把山巒、樹林、河流等縮疊至畫面中後區,運用了其所稱的「正前縮距透視法」,集中了畫面主題,更將傳統風景畫講求的「闊」轉移至「深」,如西方風景畫般,產生空間景深。傳統山水喜以留白處理背景,以暗示無止境的空間和意境,林風眠則將整個畫面繪滿,刻意以重彩著色,並以墨色交疊,形成飽滿又具流動韻味的、厚薄相間的畫面質感。黃、綠交疊的多重色塊,幻化成層次豐富的初秋樹叢。前景蜿蜒曲折的溪水,經由覆蓋在濃墨上的白色指引,與全畫色度最高的左側前排金黃樹叢匯合,再經遠山灰白色的煙雲綿延至天空中,指引金燦的斜陽,整體空間佈局,可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林風眠參照西方印象派對於光線和色彩折射的觀點來表現自然豐富的細節變化,如前景溪水上薄薄的金黃淡彩,暗示了流水的動態,同時為樹林的倒映,表現光線在水面的反射。並採帶情感暗示的色彩,如此作的遠山背景以冷色調呈現,使畫面充斥著空靈悠遠的氛圍。而深邃山間中湛黃的樹葉,閃耀著如秋收麥穗般的金黃色澤,言說彼時與親人分離、獨居上海的林風眠,沉浸於繪畫創作的單純寧靜中,充滿對未來豐收的期盼。「放眼雖為風景,實則寫我生平」,他以藝術為信仰,迎擊命運的每一次考驗,綻放至善至美的生命之華。

估價 :
HKD: 1,600,000 – 2,600,000
USD: 204,000 – 331,500

成交價:
HKD: 1,888,000

上一件 拍品 83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