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9 秋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87
喬治 ・馬修 (1921-2012)
向華鐸致敬(一九七四年作)

油彩 畫布

150 x 500 cm. 59 x 196 7/8in.

款識
Mathieu(右下)

出版
1977年,《朝聖華鐸》,巴黎鑄幣廠,巴黎,第461至463頁
2006年,《向馬修大師致敬》,愛力根畫廊,台北,畫冊封面及第66至67頁
展覽
1977年7月6日至10月31日,「朝聖華鐸」大展,巴黎鑄幣博物館,巴黎
2006年12月16日至30日,「向馬修大師致敬」,台北愛力根畫廊,台北

來源
原歐洲私人藏家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附:藝術家開立及親簽之作品證書

王朝的精神圖騰,美學的澎湃變革
法國國寶級大師馬修70年代史詩巨作《向華鐸致敬》

「我從不拒絕任何事,藝術家不該只為特定的人作畫,我要帶給全人類幸福,即使只有一點點……」
—馬修(Georges Mathieu)

1958年,超現實主義詩人柏斯蓋(Alain Bosquet)讚譽馬修為「當代最明晰透徹的藝術家」,三十年後,法國《費加羅報》稱他為「藝術的先知」。早在上世紀40年代,馬修就通過科學與哲學的切入口,找到繪畫的抽象表現手段,又以個人卓群的領悟力及淵博的學識,將幾何、音樂、文學、書法融合入畫,前瞻的捕捉「書法」與「抽象」的鏈接,強調藝術「自發性」及其爆發力,不僅為西方抽象主義帶來具有超現實主義式的想像空間和行動力,更是戰後首位自西方走向東方,將「東方書法性」由形式到意象融會貫通的藝術家,與另一端,自東向西邁進的林風眠、趙無極、朱德群及吳冠中等華人藝術巨擎,在全球化語境中相映成輝,構建出一條獨具「書法性」的「抒情抽象」之路。
1921年,馬修出生於法國諾曼底的貴族家族,童年在政治及宗教中心的上城(Haute-Ville)度過,生活在處處可見遺留自中古時期的古跡之中。1933年移居凡爾賽,浸染於昔日路易王朝的歷史事跡,讓馬修對君權神聖抱有浪漫情懷,培養出日後被評論家所稱讚的「超然的貴族品位」。早年雖攻讀法律,馬修卻對文學及哲學尤感興趣,在大量閱讀的累積與思考中,前人偉大的理想深刻其心胸,成為他日後藝術創作中高度精神性的基礎。1942年,馬修入杜靄 (Douai)一中學擔任教職,閒暇時創作了一幅倫敦風景畫之後,在閱讀英國文學家葛蘭克蕭(Edward Crankshaw)的著作時,他瞭解到「繪畫與音樂是一樣的,並不需要透過呈現來證明它的存在」,啟發了他「將藝術當作一種表達的方式」。兩年後,他創作出首批「非具象」的作品,完成了由「具象」至「非具象」繪畫的迅速轉變。

美術史的改寫與預言:
照見東西,開抒情抽象之先河
馬修曾提到其藝術是「不被常規、教條和美學標準牽制的抽象,是一個自由公開的抽象藝術」。1945年,早於美國抽象繪畫領軍人物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他便嘗試「滴流」(dripping)技法,並在隔年的巴黎「三十歲以下沙龍」中展出首個抽象系列;1947年,他在巴黎「第十四屆超獨立沙龍」大放異彩,獲得藝評家馬尚特( Jean José Marchand.)高度讚揚,並以「抒情抽象動能」形容其參展之作;馬修受此激勵,旋即發起首個抽象抒情團體—「夢幻」( L'Imaginaire ),團結哈同(Hans Hartung)、里奧佩爾(Jean-Paul Riopelle,)等十四位先鋒,於1947年12月在巴黎盧森堡畫廊舉行首個抒情抽象群展。同時,他拋開法美兩國官方自二戰後,因爭奪世界藝術中心而積累的成見,主動將紐約畫派的「抽象表現主義」帶入巴黎,使巴黎與紐約兩大藝術之都連結,這一影響深遠的貢獻不僅標注其推動藝術運動的不遺餘力,同時奠定馬修在戰後抽象藝術不可動搖的地位。80年代,美國著名評論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稱馬修為「歐洲最偉大的畫家」,使其成為戰後唯一獲美國及歐洲主流藝評界共同推崇的藝術家。而在今年5月剛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開幕的抽象畫主題展中,兩幅來自馬修的館藏之作赫然並陳,無疑是對其於西方美術史中超然地位的最佳註腳。

「是書法引出了現代美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抽象表現主義。」
—藝術史學家 里德(Herbert Read)

40年代末,馬修在蒙納帕斯結識來自中國的常玉、趙無極及其妻子謝景蘭,而後成為摯友,彼此間的交流在無形中引領他貼近東方書法文化,並逐步在創作中注入東方哲思及細膩情感,很快便於1951年建立「書法與潑灑」的創作新貌,極具書法感的筆觸,尤似手稿和東方筆墨。60年代,時任法國首任文化部長馬樂侯(André Malraux)在觀其畫作後,更欣喜的表示:「終於有個西方的書法家!」。相較現今在全球市場大放異彩的趙無極,馬修在美術史之地位列於其先,1975年,他獲選為法蘭西美術研究院院士,與同為院士的布菲(Bernard Buffet)並稱為當時法國最著名的抽象與具象藝術家。

馬修一生曾舉辦逾200場展覽,四次大型回顧展,全球17個國家、近百家權威美術館皆收藏其作,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倫敦泰特美術館、東京現代美術館等,可見其國際聲譽之隆。

法蘭西香頌:
發行逾億之圖紋,亞洲拍場尺幅之最
70年代,馬修邁入藝術創作的全盛期,繪畫風格尤顯瑰麗優雅,綻放獨有的高貴氣質,被視為法國官方代表的藝術家。與此同時,不僅於繪畫方面,他在平面美術及建築設計中亦展露出過人才華,諸多著名設計作品均出自這一時期,包括:法國光波電台大樓壁畫、法國航空宣傳海報等。其中規模最大之創作,莫過於法國造幣局委託其設計的10法郎硬幣,於1974至1987年間,累積發行逾一億枚,遍佈法國乃至歐洲的各個角落,令其聲望攀至巔峰!同年,馬修更將此獨具歷史要義的設計圖案入畫,創作出氣勢磅礴、色彩激昂的曠世鉅作—即是次秋拍亮相的《向華鐸致敬》,該作長達5米,為藝術家迄今現身亞洲拍場尺幅之最,目振神迷間盡現馬修豐沛驚人的創作能量,堪稱西方「抒情抽象」的史詩級代表。

馬修認為身為創作者的三種層次:「表像描繪」、「連結外部世界」與「自我探索」,分別可對應其創作中不朽的三要素—「符號」、「能量」及「自信的姿態」。自小形成的「孤高主義」性格與「貴族品位」,使其喜用歷史典故或人物為畫題,再通過「化身」的方式用藝術語彙進行轉換。他強調「符號是藝術語言的首要元素」,因此在其畫面豐富的顏色及形體變化中,充斥著與話題相鏈接的符號性指向,這一特點在《向華鐸致敬》中尤為突出。

對昔日法蘭西王朝之輝煌份外迷戀的馬修,「法國符號」無疑是他作品中最突出的元素。在藍、白單色交錯共構背景空間中,奪目的洋紅自左側進發,伴隨筆觸的飛舞激變為炙熱的大紅,對望於中央兩側。藍、白、紅的主色基調顯然源自法國三色國旗,化作言說法國精神的顏色符號。畫面右側的圖紋則出自馬修設計的10法郎硬幣圖案。六邊形的輪廓來自法國地貌,若光芒綻放的密集線條共同射向中心巴黎之方位,收縮間感受榮光萬丈的脈動;馬修將原先硬幣設計中以花式弧形疊於最上、表示「法蘭西共和國」的縮寫法語字母「R.F」形變為畫面中纏繞在六邊形體四周的亮黃色曲線,形成更富精神穿透性的視覺張力。本作也是馬修在繪畫創作中,對其個人這一經典設計唯一一次的完整再現,可見藝術家寄託在本作中對祖國獨一無二的濃烈摯愛,其珍絕罕、無出其右!

致敬華鐸,獨醒的自由意志
在構建了法國疆土的宏大背景後,馬修將目光落在了十八世紀—洛可可(Rococo)風格興起的時代。此創作風格追求可愛、輕快、纖巧的效果,強調愉悅感官,引領了一陣時代風潮,該時期的代表人物即為法國畫家華鐸(Watteau),華鐸的名字也象徵了法蘭西的輝煌歲月。《向華鐸致敬》中的「凸形」構圖即為華鐸經典的「優雅慶典」(Fêtes galantes)畫風之標誌,而中區銜接兩側的「S」形曲線,更是洛可可最具代表性的繪畫特徵。與同期其他藝術家不同,華鐸的作品在其精緻、夢幻場景中,滲透著一股源於世俗的憂鬱氣息,如一雙「可洞見藝術與外部世界之間的矛盾」的雙眼。《向華鐸致敬》畫面中央「留白」式的構圖,不難令人聯想至華鐸名作《義大利喜劇演員》,而兩側紅、黃線條更若是對華鐸畫中幕布與演員的投射。馬修曾發表「自由即留白」的觀點,更是與華鐸畫中身著白衣、嚮往自由的戲劇演員遙相呼應;他眷戀於華鐸所處的法蘭西王朝最優雅的黃金時代,但真正讓其致以敬意的則是華麗下的真實靈魂,亦如他一生對藝術創意不拘的自由追求,及對和諧美好的浪漫翼望。

擺脫傳統,上演速度美學
「那技藝、修飾、對希臘傳統經典的倚重,通通都不復存在。張力、密度、未知和奧秘主宰了每一幅畫作。繪畫於史上頭一次成為了一種表演,你可以目睹它的創作過程,就如即興表演一樣。」
—馬修

早在50年代,馬修便首創在公開的行為表演中進行創作的繪畫方式,將藝術與舞蹈和表演相融合,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不僅啟發了卡普羅(Allan Kaprow)的「偶發藝術」(Art Happenings)和克萊因(Yves Klein)的「人體測量學」(Anthropometry)系列,更給予初創的日本具體派以關鍵性的鼓勵,具體派創始人吉原治良在《具體藝術宣言》中曾公開肯定了馬修及波拉克對他們的影響:「我們對波拉克和馬修的作品充滿敬意。他們的作品展現事件本身的力量,是油彩和瓷漆的呼嘯 。」

馬修作畫速度極快,從不打草稿,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和絕對的自信,創作過程猶如一場華麗戰鬥,手中的顏料即是武器,站在畫布前,展開對峙:條狀色料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在畫布上來回揮灑書寫,構成線性的輪廓與肌理,如同草書般的一氣呵成,刀光劍影間,用速度與即興爆發,詮釋內心的激情表現,使畫作充滿劇場式的魔力。在《向華鐸致敬》廣闊而色彩鮮活的虛空中,橫向平疊的短促筆觸遒勁淩厲,帶有抽象畫的精神意志,垂直的滴彩展示出脫韁的力量,在衝突交鋒處,射放「騎士勛章」般的榮光。

形在意先,獨創西方書法
馬修視「自我探索」為創作的核心,他將創作時內心潛在的力量誠實的予以投射,真誠湧動的氣息孕生出畫布中的澎湃璀璨,對於自己特殊的創作方式,他曾解釋道:「藝術家的使命難道不就是創作,而非複製嗎?速度和即興,讓我們得以將繪畫中那些創意不拘的形式,聯想成既自由又直接的音樂體現…像是爵士樂、或是飛舞的東方書法。」此正體現了藝術家「形在意先」之理論,與中國書法「意在筆先」之精韻殊途同歸。畫面中成團而行的洋紅曲筆,在穿越蒼穹中蛻變成優雅輕盈的紫色弧線,體現了馬修靈巧的手法及成竹在胸,如懷素狂草般的書法線條,自馬修跳躍的身姿下向中央聚攏,行速如神龍、聚首天地正氣中,氣勢堪比陳容之《五龍圖卷》,色彩猶如曹唐之詩「赤龍聽步彩雲飛」,再現昔日君主體制的榮光,亦呼應藝術家此時登臨天下之事業巔峰。

完成《向華鐸致敬》的隔年,在法蘭西美術學院為馬修舉辦了入院儀式席上,馬修致詞道:「蔑視教條、機制、教會、政權等不見得會出現新的倫理,也不會賦予人類任何高貴感及尊嚴。這類的反叛只會帶來破壞、摧毀及失根。面對人類的浩劫,面對崩倒在我們眼前的神話,及被清洗殆盡的價值觀,我們可要睜亮眼睛,我們要有普羅米修斯式的重任,去重新開創,打造及建設這一切!」馬修崇拜過往、緬懷舊垣,卻用哲學家的理性,洞悉人類的局限,又以藝術家的銳敏,前瞻的尋求改變,橫跨千年歷史、東西邊界,用「抒情抽象」標示了戰後國際性的抽象畫派之變革,以「書法性」的風格堅定了中國留法學子「東西融合」的藝術使命。誠如馬修奮力向前般,在眼前這條波瀾壯闊的書法性現代主義之路上,我們理當撥開塵埃遮蔽、積極回首探尋,再度展現大師鋒芒。

估價 :
HKD: 5,000,000 – 8,000,000
USD: 637,500 – 1,020,000

成交價:
HKD: --

上一件 拍品 87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