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15 春季拍賣
中國二十世紀當代藝術

763
關良 (1900-1986)
桃花河畔(1943年作)

絹本 水彩

58 x 43.5 cm.22 7/8 x 17 1/8 in.

簽名:三十二年寫於成都,關良;鈐印一枚:關良 於右下
關良
Guan Liang
1900-1986
繼1937年關良在香港聖約翰堂舉行了個人油畫作品展後,1942年畫家於四川成都再次舉辦個人畫展,這次展覽引起美術界很大反響,郭沫若觀賞關良的戲曲人物畫後,認為是古今奇作,並撰文《關良藝術論》向社會介紹和讚揚他的繪畫藝術,茅盾也曾為之題詞讚賞,可以說1942年後關良的作品開始為更多的人所熟知,他的創作也逐漸走向成熟。同年,關良辭去成都技藝專科學校教職,開始了一段為期兩年的西部寫生創作之行。

在1943年至44年的寫生之旅中,也許是為更加快捷的記錄下沿途的風景,關良的作品多以水彩為表現媒介,同時尺幅較小用色輕盈薄透,本件《桃花河畔》便創作於這一時期。相較於途中所繪的其他作品,《桃花河畔》尺幅更大,線條描繪細膩生動,賦色講究,是一幅關良精心繪製的寫生創作。寫生歸來後,畫家即為這段旅行舉辦了個人《國內名勝寫生展》,成為戰時關良重要個展之一。

《桃花河畔》繪於絹本之上,在留傳的關良作品中十分罕見。畫面中關良以精緻的筆意描繪了一幅桃花盛開的早春之景,作品以一棵嬌柔綻放的桃花樹為描繪主體,淡淡的芳香充盈著整幅畫面,桃花樹屹立在潺潺的河畔旁,一群少年在河水中玩耍嬉戲,青石過河,遠岸連綿,微風搖擺,蕩漾心間,關良將眼前的美景如詩如畫的展現出來。早年留學日本的關良,在東京川端繪畫研究所和太平洋美術學校學習繪畫,由於受到老師藤島武二、中村不折的深刻影響,使他逐漸傾心於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豐富的光影與色彩的變化之上。《桃花河畔》吸取了印象派明麗的光影變化,使畫面清新雅致,春意盎然,但在具體的形象塑造以及用筆的表達方式方面,則顯現出傳統中國畫的深刻影響。回國後,在黃賓虹等大師治學方法的啟迪下,關良系統學習了中國的傳統理論,開始重視「以形寫神」、「點睛傳神」的傳統美學理念,追求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東方意境,正如《桃花河畔》中所展示的,簡簡筆意間流露出濃濃的情致,淡雅的賦色中流露出天真的妙趣,可謂簡筆出新韻,稚拙彌入味。

關良 1900-1986 繼1937年關良在香港聖約翰堂舉行了個人油畫作品展後,1942年畫家於四川成都再次舉辦個人畫展,這次展覽引起美術界很大反響,郭沫若觀賞關良的戲曲人物畫後,認為是古今奇作,並撰文《關良藝術論》向社會介紹和讚揚他的繪畫藝術,茅盾也曾為之題詞讚賞,可以說1942年後關良的作品開始為更多的人所熟知,他的創作也逐漸走向成熟。同年,關良辭去成都技藝專科學校教職,開始了一段為期兩年的西部寫生創作之行。 在1943年至44年的寫生之旅中,也許是為更加快捷的記錄下沿途的風景,關良的作品多以水彩為表現媒介,同時尺幅較小用色輕盈薄透,本件《桃花河畔》便創作於這一時期。相較於途中所繪的其他作品,《桃花河畔》尺幅更大,線條描繪細膩生動,賦色講究,是一幅關良精心繪製的寫生創作。寫生歸來後,畫家即為這段旅行舉辦了個人《國內名勝寫生展》,成為戰時關良重要個展之一。《桃花河畔》繪於絹本之上,在留傳的關良作品中十分罕見。畫面中關良以精緻的筆意描繪了一幅桃花盛開的早春之景,作品以一棵嬌柔綻放的桃花樹為描繪主體,淡淡的芳香充盈著整幅畫面,桃花樹屹立在潺潺的河畔旁,一群少年在河水中玩耍嬉戲,青石過河,遠岸連綿,微風搖擺,蕩漾心間,關良將眼前的美景如詩如畫的展現出來。早年留學日本的關良,在東京川端繪畫研究所和太平洋美術學校學習繪畫,由於受到老師藤島武二、中村不折的深刻影響,使他逐漸傾心於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豐富的光影與色彩的變化之上。《桃花河畔》吸取了印象派明麗的光影變化,使畫面清新雅致,春意盎然,但在具體的形象塑造以及用筆的表達方式方面,則顯現出傳統中國畫的深刻影響。回國後,在黃賓虹等大師治學方法的啟迪下,關良系統學習了中國的傳統理論,開始重視「以形寫神」、「點睛傳神」的傳統美學理念,追求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東方意境,正如《桃花河畔》中所展示的,簡簡筆意間流露出濃濃的情致,淡雅的賦色中流露出天真的妙趣,可謂簡筆出新韻,稚拙彌入味。

估價 :
HKD:1,500,000 - 2,000,000
USD:193,500 - 258,100

成交價:
HKD: --

上一件 拍品 763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