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1 秋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34
林風眠 (1900-1991)
有魚的靜物(一九四〇年代末至一九五〇年代作)

彩墨 紙本

65 × 66 cm. 25 5/8 × 26 in.

款識
林風眠 藝術家鈐印(左下)林風眠(右上)

出版
2002年,《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十七家作品集》,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香港,第162頁
展覽
2002年6月至12月,「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展覽」,巡迴展覽於上海、香港及台北

來源
香港知名藏家張宗憲舊藏
2010年4月6日,香港蘇富比「張宗憲收藏中國書畫」專拍,拍品編號502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方圓間統攝寰宇,雄渾間展生活情味
林風眠豐碑之作《有魚的靜物》

在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史中,林風眠就像是一座大山,崇高、堅毅不拔,樹立了卓絕的地位,在春去冬來間亙古輝耀。出生於1900年的他,在1926至1937年間,曾先後執掌中國當時為二的兩家藝術院校:北平國立藝專與杭州美術學院,在13年間作育英才無數,他所提出的目標:「介紹西方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合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創作需要具個性、民族性、時代性」的主張,至今仍鏗鏘有力,影響後進深遠。1938年,他因複雜的政治因素辭去教職,隱居重慶,其後又於1952年歸隱上海潛心作畫,林校長雖卸下了「教育家」的身分,但,作為「藝術家」的林風眠,正由此刻,開始發光!

開創新局,如入桃源之境

「促使林風眠藝術變化的,是他在學術領域中那種大智大勇的探索精神,沒有在意於他的處境,沒有局限於環境的封閉,沒有順流而下,而是一意孤行,向前精進,從而進入繪畫領域中一個全新的層面。」
――蘇天賜

如其學子蘇天賜所言,林風眠在逆境中不懈地潛心鑽研繪畫、向前精進,致使他再下一城地迎來了創作新局。自1930年代末期起,他已然歷經了自留法時期對西方古典至現代主義的深入研究,在杭州藝專執教與帶領學院師生隨戰爭南遷之時,一路上對中國傳統美學、敦煌石窟壁畫、漢拓、瓷器、石刻、漆器、民間木板年畫、戲曲與皮影戲的深刻探索,從而使他能自然地將東西方藝術的精粹深研、提煉,融合個人的理解與感悟,在繪畫上融合西方的形式、技法,東方藝術的民族性、情感,以中國傳統水墨的獨特宣紙與墨的媒介,帶領東方繪畫走向一條現代新生的嶄新道路。自1937年末起,他開始全面以「方紙布陣」,跳脫傳統水墨多以橫軸或立軸的構圖、模仿的因襲窠臼,在其後60年間,在方形等量的有限紙上空間中,變幻出無盡的構圖,展現了從風景、人物到靜物的表達,並加入許多新穎的思維和試煉,開創了個人藝術的大境。

而在各主題之作中,知名藝術史學家郎紹君曾指出:「靜物畫集中體現了林風眠方紙布陣的成就與特色,該主題集中於40年代晚期至60年代,大多畫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盤與水果。在這之中,他探索構圖、色彩、線描與色光的結合;探求水墨與水粉,東方神韻與西方形式的統一,而在形式的背後,是對美和生命活力的無窮追索。觀賞這些靜物,猶如面對一處寧靜而絢爛的『桃源』,充滿情和愛的光焰,一個變化著感覺、心境和情緒的內在世界。在中國藝術家中,還沒有人能把靜物畫的如此豐富、精緻,如此具有心理性。」給予了精闢與高度的評價,而是次上拍,源自中外知名藏家張宗憲舊藏的《有魚的靜物》,正為藝術家靜物主題之作中絕倫的上乘精品,集中體現林風眠畢生對於中西融合、創新再造的中心思想,並能引領觀者進入一個「寧靜而絢爛的桃源之境」。

珍罕「魚」主題靜物畫,飽滿豐碩攝人心目

正如郎紹君所點出,林風眠的靜物畫多以瓶花、器皿與水果為多,追溯其可靠的悉數出版畫冊之中,幾乎盡數的靜物之作均由上述三種對象物組合而成,在此之中,《有魚的靜物》顯得卓爾不群,此為其畢生靜物繪畫中,唯十八件之一加入了對於「魚類」的描寫之作,當中另三件已入廣州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與上海美術家協會收藏,突顯了此作的特出與珍罕。

《有魚的靜物》畫中之魚為「青魚」,是地處嘉陵江與長江交會的重慶尋常可見的魚類,身長而側扁、口大為其特色。林風眠擅以寫意的方式透過單純化提煉對象物的本質,在此他以豪放爽快、簡勁俐落的墨線勾勒青魚的外型,點墨成眼,再以染了水藍與褐彩之筆,刷出魚身的立體感,四條青魚便活靈活現於觀者的眼前。中間兩隻大魚飽滿豐碩,外側兩隻小魚扁長,透過物象大小的巧妙安排,拉出戲劇性的張力與節奏。最下方的小魚透過爽利的留白營造出受光面和魚麟身上的反光,堪稱一絕,高妙地展現藝術家信手捻來的自信用筆。四隻青魚如同抑揚頓挫的四聲音韻,也如中國易經中與四數對應的「震」卦,帶有繁榮茂盛、積極向上的奮進之意,呼應此一飽滿而豐碩的畫境。

中西融合的恢弘大境,幾何秩序的鏗鏘樂章

「畢加索給了我們二十世紀上半期許多碰壁的經驗,得到了許多新形式。近來我畫了許多新畫,自己以為有進步,我看見了一點光。」
――1940年代晚期林風眠去信趙無極

《有魚的靜物》構圖非常有趣,在此一方形畫面中心,林風眠以迅捷老辣之筆描繪了一個圓桌,他刻意將桌子拍成平面,圓形的體量帶給人一種由中心等量向外擴張的力度,在圓桌之上,宋代的鼓腹流嘴水瓶、盤飧上的四尾青魚,和繪有民間花卉圖案的盤子,三者分別以平視、45度角俯視與正俯視的角度呈現,無疑融合了畢加索在立體派所提出的瞬時性多視角的概念,打破中國古典傳統,注入西方現代性的靈光。此外作品在物件的安排上,充滿了幾何形體的呼應,如魚的圓眼、圓口、壺器注水口、圓盤、圓桌,從小到大層層遞進,在方形靜態的畫面空間中,注入了一重重輕快的動感。而相較於林風眠其他靜物主題作品,此作在細節的詮釋上顯得更勝一籌,如在此他悉心描繪了案上桌巾的幾何圖形,並透過色彩由右上的湖水藍綠,變化到左下的黑褐,自然地言說光線變化的軌跡。除外,一反林風眠在普遍靜物畫如《三魚花卉》中相對極簡的空間安排,《有魚的靜物》在背景鋪排下了許多功夫,藝術家以幾乎等距的線條垂直分割畫面,輔以大筆施染紅褐、藍彩的規律交錯,並在上頭繪以菱紋。而此菱格正與魚身上的鱗紋、桌布的方塊體及宣紙本身的方形產生一層層的呼應,除再次強化了空間中鏗鏘交錯的幾何節奏,更帶出一種如其所欣賞的野獸派名家馬諦斯在《彈琵琶的女子》作品中「裝飾性」的平面背景意味,展現複雜而巧妙,多樣但又集中統一的布局,如吳冠中所言;「調動全部面積,不浪費方寸之地」,當中沒有一分虛筆,成就此若天下一統、虛靜與張持有度、飽滿而鏗鏘的妙品!

1930年林風眠執教杭州藝專時,杭州老和山出土大量的定窯宋瓷,林風眠特別鍾愛而收藏之。《有魚的靜物》畫中的器皿,即為宋代造型古雅的呈水器。畫中所繪之物,無一華貴,均為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水壺、河邊捕捉的青魚、民間尋常的盤器,卻無一不流露出恬淡、敦實的生活情味,令人感受藝術家即便身處逆境但卻平和、自適的寬闊心境,及他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與豐饒富足的心靈,透過畫境,領人進入他「寧靜而絢爛的桃源」,感受當中的磅礡、靜美、平和與富足,值得再三品味。

估價 :
HKD: 3,500,000 - 5,000,000
USD: 449,600 - 642,300

成交價:
HKD: --

上一件 拍品 34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