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1 秋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35
吳冠中 (1919-2010)
新居(一九七二年作)

油彩 畫板

36 × 28 cm. 14 1/8 × 11 in.

款識
荼 七二(左下)新居 吳冠中 一九七二(畫背)

出版
1992年,《名家翰墨第6號》,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香港,第88頁
2007年,《吳冠中全集:第二卷》,湖南美術出版社,長沙,第176頁
來源
1989年9月25日,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17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當中國觀眾在20 世紀90年代欣賞吳冠中自由輕快的筆墨時,很少人會同時想到他所經歷的一切,曾經激勵過他的希望和熱情, 曾經使他流汗的攀登和跋涉,還有使他流淚的橫暴和幻滅… …。熊秉明說吳冠中是『畫幸福的畫家』,但畫幸福的畫家所經歷的絕不只是幸福, 甚至可以說正因為他有過太多的經驗、記憶和『忘卻』,他藝術中的幸福才顯得那樣豐厚和自然。」
——著名美術評論家水天中

目觀世事百態,心隨庭前飛花
吳冠中「輝煌三十年」油畫里程碑珍藏併獻

1992年3月,大英博物館打破只展古代文物的慣例,舉辦了「吳冠中——一個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大展,此亦使吳冠中成為首位在該館辦展的華人藝術家。展覽開幕式上,英國王儲查爾斯親自為畫展剪綵,老友朱德群夫婦專程從巴黎趕來,著名藝術史家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擔任策展人,在其陪同下,73歲的吳冠中走到了世界藝術舞臺的中心大放光彩!「我的一幅橫卷《漢柏》就展出在原《女史箴圖》的位置,這令我心潮起伏。」東晉畫家顧愷之以「畫絕、才絕、癡絕」的三絕之稱流芳百世,而之中「其癡尤不可及!」,而吳冠中恰恰便有著如此一份對自然的癡情、對美的一往情深, 令其融貫中西,筆墨一氣,在五十年的藝術歷程中,不斷進行著民族油畫的現代化探索,以顛覆性的「意象」繪畫和享譽國際的藝術感染力,打破了主題與文化的桎梏,使筆下風景、人體與靜物之作均以大美之境,由此延伸出一條完整的人生和藝術軌跡。他是郭沫若口中「春天的使者」,令人民的感情、泥土的氣息、傳統的筆法、西畫的形式在藝術中相遇,在生活一隅展現出大千世界,於日升日落中書寫下筆墨華章。

吳冠中的一生,是信仰美的一生,他為煉悟美、創造美而苦行,走向無人涉足的境地,同時又以詩人的情懷、追求形式美的眼光,觀察、思考、想像著一切。是次秋拍,我們隆重呈獻《新居》(拍品編號35)、《丁香》(拍品編號36),兩大集吳冠中油畫風格之大成,奠定其70至90年代「輝煌三十年」藝術成就的美術館級代表作,合璧再現自70年代吳冠中以油畫家的身分登上現代中國畫壇出發,經「水陸兼程」的齊頭並進,至90年代在抽象美中綻放絢爛、深廣氣度的油畫創作發展軌跡,完整勾勒其「品清格高藝珍貴」的美育人生!兩件作品飽含跨時代的非凡藝術價值,且均著錄於藝術家權威的全集及多本個人重要畫冊之中,其中《丁香》亦被藝術家收錄於1991年出版的《吳冠中自選集》中,成為獲藝術家欽定完美展現其油畫創作成就的65件作品之一,重要性不同凡響,乃吳氏藏家可遇不可求之購藏良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0年代現身拍場的首件吳冠中油畫——《新居》

「憶李村,老郎處處蓋新房,屋裡光明,門前瓜藤,種田歸來有安寧,羨煞吾勞改人。」
——吳冠中《新居》

在風起雲湧的70年代,吳冠中筆下的「新居」並非字面的喬遷之喜,而是他對文革期間在李村勞動生活的情感寫照,承載著藝術家與自我、親人、百姓乃至自然的心靈對話及人生故事。1972年,時年53歲的吳冠中得到允許,每週有一兩次機會作畫,但由於畫具短缺,只能以學校小黑板充當畫板,並以農家柳條編成的糞筐做畫架,其自言:「老鄉家的糞筐,那高高的背把正好做畫架,筐裡盛顏料什物,背著到地裡寫生,倒也方便」,此令其被戲稱為「糞筐畫派」,但卻逐漸引起諸多創作者的效仿。然而,也正是在這種簡陋艱苦的條件中,他的創作開出了盛美的碩果,先後完成《高粱》、《山花》等一系列深具鄉土氣息的作品,他在田野鄉間、瓜田李下「摸索形式美的規律和生命的脈絡」,不僅體悟出自身創作的真正路徑,更賦予其作鮮活的情感力量,《新居》即為箇中代表,吳冠中以「新居」為名,看似稀疏平常,實則暗藏深意,浸透著藝術家對於生命本身的體悟和詰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新居》在吳冠中的藝術版圖中極其特殊,在風格上,它凝聚藝術家70年代風景寫生的經典語彙,標誌個人畫風形成的重要節點;自個人生活上,它為吳冠中坎坷的人生磨難落下句點,成為充滿自由與希望的新生起點;與此同時,它亦是藝術家在市場經濟語境下所形成的另一屬性——吳冠中藝術市場建立的重要起點,並隨之拉開此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逾三十年波瀾壯闊的發展進程。1989年《新居》作為吳冠中「首次現身拍場的油畫作品」亮相,引發社會各界巨大關注與回應,在32年前拍賣的激烈競爭中以逾估價兩倍的高價成交,成功奠定並開啟此後吳冠中經久不衰的市場魅力,此作由亞洲重要藏家悉心珍藏,於今秋方才再度現身眾人眼前,成為拍賣市場中由私人藏家收藏最久的吳氏油畫之一,足見《新居》所承載的、獨有的時代意義和影響力。

平凡生活,非凡格局

由於創作條件極為受限,吳冠中這一時期的油畫作品並不多,可謂彌足珍貴,方寸之間,浸透他最為真實的生活體驗及對藝術的熱愛。完成於1972年的《新居》不僅凝聚藝術家此前油畫探索的成果,更已具備日後創作的經典語彙。畫面中,吳冠中刻意選擇門前盛放的花叢、瓜藤作為前景,使之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巨大畫幅,由此延伸出後方有著白牆、木質雕花門窗的房舍,在景物的遞進中彰顯出豐富的視覺層次,實際上,自60年代起,吳冠中便經常在風景寫生中展現出巨大的前景,大到如《房東家》(1972年)中屋前的參天大樹、小到《瓜藤》(1972年)中田間的莖葉瓜果,這種刻意拉大的視覺比例,實為其在構圖上大膽探索的成果。

而《新居》花叢後方簡潔的建築場景借鑒了傳統水墨中的「留白」技法,前景縱橫以「邊角山水」取代「全景式」的表達。東方水墨中「側重一隅」、「遠近分明」的視覺趣味、由繁入簡、從局部到整體的創造性構圖影響了日本「浮世繪」及19世紀在構圖領域中展現「遠近分明」的鮮明特質,使創作「見微知著」,而吳冠中正深諳其中的高妙,由傳統汲取靈光,並在此作中予以個性化的表現。

在《新居》中,這種由東至西、從古至今的筆墨意趣得到了現代化的詮釋,無論是傳統的「邊角山水」,還是印象派的「遠近分明」,都巧妙融入了民族及個人化的筆墨語彙,並在日後逐漸催生出吳冠中「意象油畫」的典型特質,從而為其後期的創作奠定重要基礎,更對中國現代美術、審美趣味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正是這種對於構圖的傳承與創造,賦予《新居》以含蓄、內斂的東方韻致,看似簡單的房舍與花叢,實則包容著相容東西的藝術話語,展現吳冠中在這一時期對於藝術的追求——「群眾點頭,專家鼓掌」,從而賦予了平凡的生活以非凡的格局,無謂浮華,而能深入人心。

鮮活筆觸,心跳烙印

《新居》的誕生,標誌著吳冠中結束文革的苦難,重新在藝術中展開對於美的追求,他擺脫了病痛,回歸自然寫生作畫,以至於每一筆都注入了重獲新生的喜悅,以明亮的色彩、突出的筆觸、豐富的肌理、高度的層次感,記錄下曾經見證其負重前行的「新居」。作品如同一扇連接過往與未來的大門。此外,油彩的疊加、線條的勾勒在畫面上經營出豐富的層次,亦為這一時期風景創作獨有的藝術特質。畫中民居湛黃色彩的大門正象徵光明開朗的未來,在前景處他採仰視的角度帶著虔誠之心細心刻劃那向陽生長層層疊疊的枝葉、花朵,力透紙背,每一筆都如同融合藝術家對自然真摯情感的心跳烙印,彰顯出豐盈的生命力,從而與花叢的紫羅蘭、橙黃、嫩綠等單純、鮮活的色彩一同傳遞一種向上的生命能量,使得那些有力的花枝如若浸潤著正午的陽光,紮根大地、競相生長,與後方單色牆面形成視覺反差,以此突顯出「白牆」的單純與穩重,與日後吳冠中江南風景中標誌性的「白牆黑瓦」元素如出一轍、承載著關於這座新居的獨特記憶,也標識著一個充滿喜悅及希望的新生!

鍊天地大美,凝四季春華
九〇年代美術館級無雙芳菲——《丁香》

「波洛克的狂肆灑潑出現在第二次大戰的災難之後,冠中的自由揮灑出現在文化大革命災難之後,經歷大摧毀,生命顯現出蓬勃新生如醉如狂的激情,也是自然的吧。」
——熊秉明《吳冠中畫集序》

就在完成《丁香》的1991年,吳冠中親手撕毀了200餘幅不滿意之作,只為留下如《丁香》般、真正浸潤個人意志的經典作品。次年,該作在由新加坡斯民藝苑協辦在、台北新光三越舉行的「誰看白首起舞——吳冠中個展」首次亮相,一經展出,即由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購藏,至今三十載寒暑相伴,正呼應畫中吳冠中對逾六十載夫妻鶼鰈之情的佳話續寫,為畫作再添長久圓融的美意。

縱觀吳冠中畢生創作,以「瓶花」為題的油畫作品稱得上鳳毛麟角、屈指可數,著錄於藝術家全集中的瓶花油畫作品僅有10件,而「丁香」主題更為罕見,乃藝術家筆下的一件孤品——「此花開盡更無花」,踏入古稀之年的吳冠中,藉由象徵純真無邪、寓意同心與愛情的丁香花語,流露鮮少示人、深藏心底的私密情感,訴說其媲美博物館級的收藏價值。

水陸兼程,物我合一

自1978年起,吳冠中的創作重心由油畫轉向水墨,並在80年代深入彩墨創作,伴隨技巧逐漸臻熟,中國水墨寫意情懷亦流淌在他的油畫創作中,使其尋找到中國畫現代性的突破。進入90年代,他開啟了如其自言的「水陸兼程」,在油畫(行陸路)及彩墨(走水路)兩方面均到達創作的頂峰,作品中寫意傾向就更加鮮明。通過自由穿梭於東方與西方兩種美學價值的追尋、互為求索,致使吳冠中在中國現代藝術歷程中取得罕見的高度,自80年代後至90年代初,先後於香港、日本、印度、新加坡、美國、英國等海內外重要美術館舉辦個展,收穫國際聲譽及學界肯定。《丁香》創作於這一時期的1991年,同年,吳冠中被法國文化部授予「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位」,迎來了個人創作百花齊放的藝術之春。然而在生活中,妻子的重病卻令他首次感受生命無常,使他在創作中展現出更豐富的個人情感與人文情懷。他曾在70年代與妻子朱碧琴合畫《野菊》,「花卉」題材洋溢的美滿之情,對二人別具意義。而今看著病榻上陪他走過逾半世紀的春夏秋冬、酸甜苦辣的妻子而獨自畫下《丁香》,作品飽含藝術家最濃烈的愛意。在《自選集》中,吳冠中寫下對此作的自白:「平時少畫花容,見妻舊稿丁香,仿之」,字字難掩心心相惜的情真意切——作品恰如彼此一同盛放的生命,「一樹百枝千萬結,更應薰染費春工」。

但願人長久,筆下含情

在《丁香》中吳冠中將其代表性的幾何形式美應用至花卉主題,直立的構圖帶有強烈的書寫性,自70年代延續至今、經典的天圓地方結構,以穩定的佈局突顯圓滿深意,將縈繞腦海的點滴美好回憶,心頭「但願人長久」的殷殷期許,化作筆下的一幀繁花似錦。在畫面上方,粉色、白色丁香競相綻放,濃重的綠葉點綴其中,映襯日麗花綺;穿插其間的點點新芽、花苞猶如春日飛花,將落花滿園的爛漫之姿盡收眼底;褐色的花枝由中心生發向外擴張,線若「動若遊龍,翩若驚鴻」,以極富靈動的筆墨意趣,彰顯出花束旺盛的生長態勢,使得整幅畫面暗香浮動,生意盎然,又不失高貴清雅之韻,自成莊周夢蝶的詩境。而在畫面下方,簡潔的花瓶以白色大筆揮就、猶如其在風景畫中勾勒的奔騰飛瀑、直挺堅韌的白樺樹幹,浸透著其筆下「玉龍雪山」般冷冽的藍;而下方濃重的深褐筆觸,則如北方厚重的黑土,使瓶中花束仿若根植大地。與畫面上方繁筆細膩勾勒的豐滿冠幅不同,在畫面下方,吳冠中以寥寥數筆,勾勒出若北國風光的廣袤畫境,彷彿將四季囊括瓶中,展現出「精煉天地之大美」的無上功底。

富麗優雅,著手成春

「各式各樣的、疏密相間的黑白幾何形,構成了具有迷人魅力的形式美。用繪畫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這就是我藝術生涯的核心。」
——吳冠中

對照50年代的《雞冠花》、60年代的《桃花》,70年代的《山花》、《春在無尋處》等作,90年代完成的《丁香》展現出吳冠中筆下精湛的凝鍊能力絕非一日之功,而是來自多年對於「自然美」和「形式美」的不懈探索,從而在參悟到「經典美」的形式規律,對此進行嫻熟的挪用和簡化,最終鑄融匯西方形式、東方意境為一體的「抽象美」。在《丁香》中,繽紛的花束內蘊從「自然美」到「抽象美」的轉變,與50至60年代的《雞冠花》相比,《丁香》並未桎梏於客觀的物象塑造、細節的簡淨追求,無論是花束本身還是背景的鋪陳,無不鮮明地體現出一種形式的簡化:純化的黃、紅、綠等小色點與白、桃紫色的大色塊緊密交融、彼此生發,展現出一種有變化的重復,從而在點、線、面的轉換中,展現出生命本身的律動。而若與同時期的彩墨作品《花》相比,《丁香》展現出豐富的獨創性——吳冠中在此保留了印象派般的單純光色、點彩派的偶發效果,從而彰顯出一種東西合璧的沈穩與大氣。雖題材特殊,《丁香》又與藝術家同時期代表性的意象風景相呼應,與浸透傳統筆意的水墨花卉巧妙聯結,用柔和的筆墨造型詮釋出「意象式抽象」的堅韌內核——在富麗優雅的畫面中流淌的,是吳冠中在油畫語言的渾然天成和中國式的詩情創造已臻著手成春的大境!

目觀世事百態,心隨庭前飛花,吳冠中將藝術人格外化於萬物,其畫其作水陸兼程、自在獨行,其人其藝根植國土,盛放異彩,催生出一種包容萬物、心物合一的內心的風景;他在70年代的點滴堅持,一直延續至90年代的滴水穿石——那一束盛放的《丁香》,猶如《新居》花叢的一個圓滿迴響,折射出一位藝術家傾盡一生的對美的堅貞信仰。

估價 :
HKD: 5,600,000 - 9,600,000
USD: 719,400 - 1,233,300

成交價:
HKD: 8,574,000

上一件 拍品 35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