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1 秋季拍賣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105
齊藤誠 (b.1952)
60年代記憶中的芭鐸(碧姬‧芭鐸銀色版)(二〇一三年作)

油彩 畫布 支撐板

185 × 151.5 cm. 72 7/8 × 59 5/8 in.

款識
Makoto Saito 2013(畫背)
展覽
2014年5月10日至8月10日,「齊藤誠」,Ticolat Tamura,香港

來源
東京小山登美夫畫廊
香港Sansiao畫廊
亞洲私人收藏

註:畫背貼有藝術家親簽之作品標籤

重塑記憶,喚醒上帝的女人!
日本當代藝術大師齊藤誠的圖像力量

上世紀80年代,經濟的騰飛讓日本一掃戰敗的頹態,開始顯現與歐美抗衡的勢頭,反映在藝術上則是愈發強調個體的自我個性。在這樣的氛圍下,出現了一批文化藝術先鋒,齊藤誠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一員。

顛覆平面設計的大師

出生於福岡的齊藤誠,自70年代後半期在平面設計領域嶄露頭角,1980年作品首次亮相就引發熱議,他顛覆傳統的結構形式以及用拼貼手法構成簡潔有力的畫面成為引領日本設計走向世界前沿的一支重要力量。1987年,35歲的他榮獲被視作日本設計界的頂尖指標的「每日設計獎」,成為此獎項成立32年來最年輕的獲獎者,轟動國內,獲設計雜誌《Graphis》的大師稱號。他瓦解畫面內容的情節化敘事傳統,通過用簡單直接的圖像去激發直覺式的體驗,用藝術性改寫商業設計,也反向奠定了其繪畫創作的與眾不同。與同時期來自中國以劉小東為代表的「新生代」當代藝術家殊途同歸,齊藤誠成為日本「新藝術」的代言人。而其設計上的成功與他對繪畫的熱愛密不可分,自1977年至1989年間,他參加眾多海內外當代藝術展,並於1979年和1987年獲「兵庫縣立近代美術館獎」,作品曾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東京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全球30多家頂級博物館展覽並收藏,其中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更收藏了80件之多。2003年他正式重啟繪畫創作後,於2008年在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舉辦了首次大型個展,引起國際高度熱議。

2019年齊藤誠在家鄉北九州市立美術館的個展回顧了他近30年的創作,並首次集中呈現以「臉」為主題的名人肖像畫系列,融合繪畫的藝術性與設計的符號性為其特色,是此上拍的《60年代記憶中的芭鐸(銀色版)》即為該系列的領銜之作,通過將記憶中的經典瞬間結合平面設計中的「圖像解構」與「視知覺」間的關係探討,通過「點技術」的繪製,構建一個超越平面、復合的多維空間畫面,深度挖掘隱藏於形象內部的精神圖景。

解構女神的性感本色

「這個女人身上並沒有所謂『壞女人』的痕跡,她只不過在體現她的本質,這種本質是無論打擊、爭吵或者愛都不能剝奪的。」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碧姬・芭鐸與洛麗塔綜合症》

對於法國人來說,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與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披頭士(The Beatles)一樣,都是二戰後魅力的化身。因姓、名首字母均為B,芭鐸被昵稱為「B.B(性感小貓)」。1952年,她出演首部電影《穿比基尼的姑娘》,一舉奠定性感女神的地位。4年後,電影《上帝創造女人》中穿高開叉裙、細腰豐滿、金髮小麥的健康膚色,讓她成為繼自由女神像之後,牢牢佔據美國市場的又一位女神。從未有人把夢露與女權相關聯,然而與之並稱西方性感象徵的芭鐸則大不相同,她是男性眼中的性感尤物,卻是女性眼中「自主意識」、「個性自由」、「性解放」的標誌,其名與波伏娃同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女性解放運動的標誌。

1959年,芭鐸御用攝影師、法國著名時尚攝影師之一的山姆・萊文(Sam Levin)為芭鐸拍攝的最為著名一組作品《浴巾(Towel)》,同年,波伏娃撰文《碧姬・芭鐸與洛麗塔綜合症》力挺漠視一切規矩而遭輿論圍剿的芭鐸,其言:「不僅拒絕虛偽,更拒絕玩弄心計、深思熟慮和事先策劃」。齊藤誠《60年代記憶中的芭鐸(銀色版)》即以萊文「浴巾」攝影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張黑白相片為原型而做,鏡頭下,芭鐸一頭標誌性的蓬鬆捲髮如銀河般傾瀉而下,明眸閃爍、豐唇微開,自然擺首中盡顯佳人最美芳華,下方傲人的魔鬼身材,更將一代性感尤物的魅力盡攬眼底。基於自我的視角和觀察,齊藤誠對芭鐸最廣為人知的肖像進行拆解、重構——通過多層、微型、集中的色彩模糊圖像的原始輪廓,讓人從無意識中感受到模糊的情感與由不精確的圖像所帶來的回憶。

現代圖像受到後現代意識的影響,打破了傳統圖像的結構與存在,賦予二維圖像三維或多維的深度與空間感。深受立體主義的影響,現代設計常採用對形體解構的手法,如英國戰後設計大師弗萊徹(Alan Fletcher)的不同的繪畫手法將五官綜合,均通過將「臉」的形象做不同的視覺解構,從而創造出新的形象。齊藤誠亦深諳此道,《60年代記憶中的芭鐸(銀色版)》便充分體現這種構成主義式的圖像表達。他先將萊文拍攝的芭鐸照片以電腦進行數字化的轉換化為無數圓形油墨點,原始的圖像在過程中被由「面」解構至「點」,再依照精密計算,對不同區塊重複前述步驟,黑色油墨點間的空隙因重複疊加而縮小、或消失串聯成「線」或「區塊」,統合成對畫面圖像進一步的幾何構成,生成一種類似「噪音」或是「擦拭」效果的「照片草圖」。隨後,藝術家用八種不同顏色的油彩——綠、藍、深藍、粉、紅、黃、白與黑色依序點塗在不同區域的空隙處,通過這個細緻且漫長的過程,平面的圖像變成具有豐富肌理的分層圖像。藉由「點」的技術,齊藤誠通過現代設計中「解構」的手段,將原本彰顯性感容貌與性吸引力的肖像轉變為一個不受外界噪音干擾、不懼外部抹黑、時光衝擊的生動靈魂。

聆聽圖像的自我共鳴

「我要從我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然而事情有時是扭曲的,有時可能只是事情的部分摘錄。這就像是一部電影,但我真的看到場景並沉浸在人類社會互動中。當今社會是一個線性的數位元化且自然的元素,我不能告訴你我站哪一邊。現在我想的是,我想表達的不僅是很表面的東西,也想體現出其深入的內在。」
——齊藤誠

作為份外重視輩分的日本設計界中「唯一一個被默許不受此約束的例外」,齊藤誠在1980年代顛覆性的改變了人和文化環境的相處方式:齊藤誠將自己從傳統夾縫中抽離,以張揚自我為敘事來梳理畫面內容,造型風格也由靜態轉至動態,賦予作品開放性外向的強烈張力。

通過與新技術的結合,他在《60年代記憶中的芭鐸(銀色版)》中,從一個被動的圖像資訊「接收者」變成主動出擊、傳遞自我新思想的「發聲者」,突破時空、地域、文化的一切隔閡,回歸視覺、繪畫、圖像自身最純粹力量,不僅喚醒了觀者對芭鐸傾城容貌,更因解構式的重新演繹啟動了相應的心理經驗,從而對波伏娃筆下芭鐸堅持自我本色的獨立精神產生精神共鳴,充分展現齊藤誠對圖像銳敏的觸覺和繪畫表達的嫻熟技巧和大師級演繹,完成對芭鐸這一經典女神由表及裡、向內探索的嘗試。在表面圖像氾濫加速的現今時代,齊藤誠通過挖掘隱藏在形象內部深處的強烈圖像,亦側面體現審美意識的提升與對緊張社會壓力下的精神寄託,從而賦予其作鮮明的時代性與前衛感,展現令人驚嘆的後當代美學。

「60年代記憶中的芭鐸」共有銀、白兩個不同底色的版本,與另一白色版相較,銀爍的光澤自點中的縫隙投射進觀者的實現,為畫面再再增添了一份跨越時間維度的永恆空間,從深處投射熠熠生輝的光燦,令畫中人的光彩如昨——永遠的女神!

估價 :
HKD: 1,300,000 - 1,800,000
USD: 167,000 - 231,200

成交價:
HKD: 1,560,000

上一件 拍品 105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