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 cm diam.
此鏡用掐絲琺瑯工藝製成,通體鎏金。器通體施藍色琺瑯釉為地,裝飾纏枝蓮紋,掐絲精細,用黃、白、草綠、紅、寶藍等色料填充,釉面平整,色澤明豔,線條活潑流暢,圖案佈局疏朗,花紋線條細膩雅致,工藝臻熟,流暢自然。背面光素無紋,鎏金厚重。全器富麗華貴,鎏金燦爛,釉彩鮮明,使鏡面於富貴之中又呈現出形製莊重、質樸自然的仿古之風。
清早期以掐絲琺瑯工藝做裝飾的銅鏡很少見,目前所見有兩件,均是以纏枝蓮花紋做裝飾。此鏡置於室內,光華耀目,低調奢華而滿室生輝。如此碩大的銅鏡造價高昂,極為難得,視野廣闊,非一般小銅鏡可比。此器古樸典雅,精美華貴,皇家氣息濃郁,為清乾隆時期精品。
琺瑯器最早誕生在希臘地區,西元十二世紀傳入中國,但其製作工藝是在元代時期傳入,明朝逐漸重視,因其有著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在景泰年間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臻於鼎盛,又一般多外飾藍色釉料,故而也稱「景泰藍」。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中首次記錄了琺瑯工藝:「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兒盞之類」,但罕有關於銅鏡製式的記載,可見掐絲琺瑯鏡較之其他器類,則更為珍罕。拍品與故宮博物院藏清早期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鏡形制、紋飾相近,且尺寸更大,顯為宮廷陳設之器,尺寸之大,在傳世同類器中亦屬鳳毛麟角。
圓形銅鏡,精銅而製,入手沉重。鏡背鎏金保存情況良好,打磨極為光滑,照影清晰而柔和。背面施藍色琺瑯釉為地,其上滿飾纏枝蓮紋,皆以金絲掐出形狀,蓮花朵朵顏色豔麗,渾圓飽滿,花瓣嬌嫩小巧,片片分明;藤枝飾深淺兩種藍色琺瑯釉,彎轉自然,肆意蔓生。正中安黃銅雲紋鈕,邊緣以銅圈隔出花邊帶,深藍地上亦飾小朵蓮花,與纏枝蓮圖案呼應。全器紋飾構圖繁密,鎏金燦爛,釉彩鮮豔,使鏡面於富貴之中又呈現出形制莊重、質樸自然的仿古之風。鏡緣與鏡鈕鎏金,金水足,在其琺瑯基礎上提高等級,遠非尋常之物,應為皇室用品,其尺寸規模和保存狀態應為同類器中最為恢弘壯麗者,堪稱傳世奇珍。
華夏民族自古以銅鏡照容裝,並以「鏡」為文、為圖、為詩。例如明朝重臣張居正所作詩文「明鏡照我心,日月佑聖君」等詩詞。銅鏡從四千年前就已出現,歷經齊家文化、商周文化、到唐朝製作工藝更是達到空前高的水準。到清早期,由於傳教士從西方引進了「水銀玻璃鏡」到中國,銅鏡才退居使用性質。但在皇家內廷卻將之發展成御賞裝飾品,製作並擺置於宮廷重要場所,以達到皇帝所期望的「勿忘古、勿忘本」的意義。是次拍品「康熙御製銅胎掐絲琺瑯仿古纏枝蓮紋大銅鏡」就是在康熙皇帝的「索古、好古」思想之下,由宮廷造辦處所承造的一件掐絲琺瑯重器。其因某種特殊情況流落異鄉至今,飽經風霜。早年在法國由知名古董商C. T. Loo公司在1933年改製成桌子的桌面,販賣於法國私人藏家,後經多位名人收藏,今能重現拍賣場實得來不易也。
來源:
T. B. Kitson舊藏,T. B. Kitson為1930 年代英國著名的掐絲琺瑯和玉石收藏家,其遺產於1961 年 2 月 21 日釋出於倫敦蘇富比
K. R. Malcolm(1908-1984年)珍藏, 收藏編號168(標)
香港張宗憲珍藏
展覽:
味餘書室,台北,2017年
估價 :
HKD: 6,000,000 - 8,000,000
USD: 764,000 - 1,020,000
成交價:
HKD: --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