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心 設色紙本
70×69 cm. 27 1/2×27 1/8 in. 約4.3平尺
鈐印:林風眠印
題識:林風眠。
來源:此作為“二義草堂”珍藏。
林風眠留歐學習時,對立體派產生濃厚的興趣。林風眠回國擔任國立北京藝專校長後,系統地對中國水墨畫進行改革,但他並沒有完全停止油畫創作。事實上,油畫創作、實踐和媒材的應用,特別是戲劇人物系列油畫,對林氏的水墨創作有重要的啟發。林風眠以中國藝術家的身份和背景,過濾了立體派和中國民間皮影戲、京劇的精髓,藝術家通過此幅《寶蓮燈》說明瞭中西文化互通、互動、互補的可能性,成功地在20世紀中發展出中西相容,具「時代性」、「民族性」及「個人風格」的中國現代藝術。 林風眠在改革中國傳統水墨作品時加入許多中國民間藝術的精髓。他認為從民間藝術可看到「創造性」與「生命力」。欣賞皮影戲、民間戲劇、京劇是林風眠居滬時的嗜好,也給了他藝術創作上無窮的啟發。他看通了中國戲劇藝術在表現空間和時間關係的微妙概念,與西方戲劇的差異。西方戲劇以更換舞臺佈景的手段,同時交代空間和時間的改變。而中國京劇沒有複雜的佈景,只以空白的布為背景,不論場景如何跟著情節變化,也是發生在同一個佈景布下。音樂、鑼鼓聲成了重要的手段交代場景的轉變。角色雖身處同一背景,同一空間,卻穿梭了不同的時間點。中國戲劇表現的時間、空間關係,甚至成為林風眠解釋抽象的立體派理論的工具。林風眠認為西方立體派以拆解、重組,在同一畫布平面上,表現不同的時間,物象的不同角度,如畢卡索把物象拆解成幾何圖形,再重疊。而中國文化側以綜合的手法把時間的連續感交織、結合在同一空間中。林風眠就是要在水墨畫中,把中國戲劇表現時空的獨特方式延續到現代藝術中。
《寶蓮燈》是林風眠深入研究戲劇系列的主題之一。《寶蓮燈》又名《劈山救母》,講述三聖母之子沉香長大後,巧奪寶蓮燈,劈開了蓮花峰救出被困的母親,一家終得團圓。林風眠曾自述︰「舊戲是分場來說明故事的…分場似有時間的綿延觀念。…像畢加索有時解決物體,都折疊在一個平面上一樣。我用一種方法,就是看了舊戲之後,一場一場的故事人物,也一個一個把它折疊在畫面上。我的目的不是求人物的體積感,而是求綜合的連續感」。《寶蓮燈》方形的畫面中,層層映掩的人物羅衣呈現空間層次穿插,隱指京劇裡複雜的人情錯綜和情節遞轉。為了成就林風眠想要表現的「連續感」,林氏在色墨重疊的重彩背景上,運用白線、白粉,描繪半透明的薄紗,薄薄的輕紗覆蓋旦角的羅衣,此處在逆光下顯得輕盈、穿透,如半透明的晶體產生出另一種幻象般的空間感。揚起的白色衣袖不單富有濃厚的中國舞蹈味道,也暗示了一種瞬間的動勢。 林氏曾表示,「我從戲裡面、臉譜等得到一種靈感來畫人物…我看平(京)劇是把它作為一種中國舞蹈的味道,我用現代化的形式表現了它」。彎曲的線條對於表現舞蹈的動感起關鍵的作用,林風眠在談論線條曾說:「我們可注意的,是談到曲線時,可謂是『美與生之線』,與曲線相對便是直線,直線是靜的,和平的,均衡永續的表現。」。林氏以流暢的曲線勾勒表現仕女舞動雙手而帶動紗衣向上的動勢。此外,畫面匠心獨運地加入彩藍色、鮮黃色的線條,把人物抽象的活動,通過具方向性的線條表現,產生視覺的衝擊。方形的畫面中,四角以純粹黑色著色,形成畫面中央八角形的佈局,集中焦點。背景以具代表性的逆光手法處理,光源來自人物的後方,明亮的背景延展出豐富的空間深度。戲劇人物是林風眠長期研究、反覆推敲的題目,蘊涵了許多已被人忽略的傳統中國視覺藝術精華。
估價 :
HKD: 1,800,000 - 2,800,000
USD: 229,300 - 356,700
成交價:
HKD: --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