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3 秋季拍賣 > 中國書畫
觀想-中國書畫四海集珍

911
朱家驊、陳源、郭有守、熊式一、熊蔡岱梅、顧一樵、蔣彝、徐仲年、陸晶清、鄭德坤、駱清泉、余紀忠、吳茂蓀、馬孝駿、湯定宇、錢家駿、周榆瑞、楊彥岐等
致張蒨英、費成武信札

書信約102通,245頁
硬筆、水墨紙本

尺寸不一


說明: 此輯為諸多名人與文學家致張蒨英、費成武書信集。包括著名文學家、凌叔華的丈夫陳西瀅,在海外享有盛譽,被稱作「中國文化國際使者」的蔣彝。以及曾任教育部部長直接促成費、張等四人赴英留學的朱家驊。此輯中,可以清晰看到諸君在海外的往來與交遊,內容豐富,為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

1 朱家驊,書信,3頁,1893-1963,朱家驊,字騮先,浙江吳興(今湖州市吳興區)人,中華民國地質學家、政治人物,短暫代理中華民國總統職務,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中國國民黨內親德國派人士。朱家驊曾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代理院長,還曾任行政院及考試院副院長、教育部部長、交通部部長、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職務。
2 陳源,書信,3頁,1896-1970,陳源,字通伯,筆名西瀅,江蘇無錫人,中國文學家。 陳源1910年畢業於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今南洋模範中學)。1912年在表舅吳稚暉的資助下留學英國,在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1922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1924年,陳源在胡適的支持下與徐志摩、王世傑等共創《現代評論》雜誌,主編其中的《閒話》專欄。在此期間,多次刊登其女友,後來的妻子淩叔華的作品。 1929年,陳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1943年,陳赴倫敦,在中英文化協會工作,其間曾幫助李四光擺脫英國政府阻撓回國。1946年,陳被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任命為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任代表,常駐法國巴黎。
3 郭有守,書信,15頁,1901-1978,包括1張賀卡,郭有守,號子傑,資中縣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畢業於成都石室中學、北京大學。後赴法國巴黎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深造。1930年回國,歷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專員、督學、主任秘書。1938年,出任四川省教育廳廳長,1945年離任[1]。抗日戰爭結束後,供職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員、國際文教處處長。1966年返回大陸。
4 熊式一,書信,9頁,1902-1991,熊式一,江西南昌人,近代著名雙語作家暨戲劇家,代表作有《天橋》、《王寶釧》等。與林語堂、蔣彝是二十世紀中三位以中英雙語創作的作家。表侄是中國翻譯家許淵沖。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九月十三日出生於江西南昌。 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英文科,年輕時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和西方戲劇翻譯,後赴英倫深造,在英國陸續發表有話劇《王寶釧》《大學教授》、英譯本《西廂記》及小說《天橋》等作品。1954年隨林語堂到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受聘文學院院長,1955年4月離職。1962年赴香港創辦私立清華書院,並任第一任校長,1981年退休後,在臺灣、香港、英國等地居住,1988年回臺灣定居陽明山上。 1991年8月,89歲的熊式一回到北京。
5 熊蔡岱梅,書信,45頁,,蔡岱梅,熊式一的妻子,是英國第一位給自己寫自傳的中國女性。蔡岱梅和熊式一是南昌同鄉,她的父親蔡敬襄是南昌名士和教育家。蔡岱梅自小受到悉心培養,20世紀30年代畢業于國立北平大學文理學院,專修文史。她外秀內慧,有良好的文字修養和造詣,對文學作品頗有見地。熊式一創作英語作品《天橋》時,她曾提出一些相當中肯的批評意見,包括對傳教士的描寫、對作品人物的把握以及刻畫,她甚至考慮到中西方的讀者在文化理念與文學欣賞方面的差異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學市場等因素。她的這些意見,對熊式一不無啟迪,他認真地逐一考慮,並作了相應的修改。
6 顧一樵,書信,1頁,1902-2002,顧毓琇,字一樵,男,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博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精通教育、科學、詩詞、戲劇、音樂、禪學等領域,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政務次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1902年12月24日,顧毓琇生於江蘇無錫虹橋灣的一個名門望族之家。祖父顧維楨以藥房經商,也是一位書法家。1915年,他考入清華學校中等科,1923年畢業。此後,顧毓琇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電機工程學士、碩士、哲學博士學位。
7 蔣彝,書信,22頁,1903-1977,蔣彝,原名仁全,字仲雅,又作重啞,筆名啞行者,生於江西省德化縣(今屬九江市),中國旅美畫家、詩人、作家、書法家,被稱為「中國文化的國際使者」。自幼隨父親習畫,並接受完整的私塾教育,之後政局動盪,日軍侵華,他移居廬山山腳,對自然環境與旅行移動保持著極高敏銳的心。日後他任九江縣縣長,為政清廉,且禁止外商公司賄賂、非法購地,與當政者發生矛盾,出走英國。而此去英國,成為一生命數之轉折。他在英國旅居倫敦,被東方學院聘為講師,講授東方文化,對活躍於藝文界,1937年出版《湖居畫記》以中國筆墨描繪湖居景致,後以Silent Traveller為筆名寫作遊記,雖然三十來歲才熟用英文,但無礙其文章之精巧、心裁之別出,作品成為西方旅行文學經典,相較之下,他在中文世界則顯得默默無聞。他的筆名中譯為「靜默行者」,暗喻對官場政治的痛恨失望,同時也自表「我以沉默之姿在倫敦四處遊蕩,在沉默之中觀察各種事件」的態度。
8 徐仲年,書信,2頁,1904-1981,徐仲年,原名家鶴,字頌年,筆名丹歌。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正月二十一日生,錫山區東亭鎮人。7歲起先後就讀與當地私塾和小學、無錫第三師範附小、上海同濟大學德文班和基督教青年會中學。1919即發表評論和小說。1921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6年入里昂大學文學院學習。1930年2月獲文學博士學位,後又畢業於巴黎萬國學校商實業總理科函授部。1930年11月回國,任上海國立勞動大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與出版科科長。
9 陸晶清,書信,20頁,1907-1993,陸晶清,原名陸秀珍,筆名小鹿、娜君、梅影。雲南昆明人。在小學讀書時,經常閱讀《新青年》 、《新潮》、《少年中國》等進步刊物。民國11年(1922年)秋,陸晶清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科班學習,開始了寫作生涯,所寫詩文發表在《晨報副刊》、《文學旬刊》、《語絲》等刊物上,還參加主編《薔薇週刊》。
10 鄭德坤,書信,2頁,1907-2001,鄭德坤,福建廈門人,中國考古學家、歷史學家。 鄭德坤出生於廈門鼓浪嶼,早年就讀於其父親任教的英華書院。1930年獲燕京大學文學士學位。次年攻讀研究生,師從顧頡剛、洪業等。1931年獲碩士學位,留任哈佛燕京學社研究員。此後曾任教於廈門大學、華西協合大學。1938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專攻考古學與博物館管理。1941年獲博士學位後返國,任教於華西協合大學並出任校博物館館長。1948年移居香港。1951年至1974年間,赴英國劍橋大學任教。後回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副校長。1978年創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11 駱清泉,書信,5頁,1907-1966,駱清泉,福建惠安人。早年檳榔嶼的僑領,二十世紀至六十年代是檳榔嶼文化界及教育界草創期砌磚人物。他能詩善文,創組「檳榔吟社」及「檳城藝術協會」,竭力推動藝運,人喻之為「海外的藝術重鎮」。與中國現代及海外諸多藝術大師如徐悲鴻、張大千等建立了摯深的友誼。擅于書法金石篆刻。駱老初學黃庭堅,終得其個人風格,點畫開張,如長戈大戟,結構勁挺,格調有文氣,極力求雅,追尋書卷氣,在此可見其人之儒雅風度。
12 余紀忠,書信,2頁,1910-2002,余紀忠,籍貫江蘇武進,臺灣《中國時報》創辦人,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民國十七年(1928)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開始接觸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的理論與思想影響,民國二十一(1932)年淞滬事變爆發,隨軍赴吳淞抗日。民國二十三年(1934),赴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就讀,後國民政府宣佈對日抗戰,立即間關返國,投身軍旅。曾先後參與黨、政、軍、報業等職。1949年抵臺,致力報業和出版業,民國三十九年(1950)十月二日創辦《徵信新聞報》,即後來的《中國時報》。
13 王楓與吳茂蓀,書信,14頁,不詳1911-1984,包括1張剪報,1.不詳2.吳茂蓀,男,祖籍安徽涇縣,生於貴池,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1940年,他被國民黨中央黨部組織部長朱家驊派到國民黨重慶市黨部任職。後當選重慶市參議員。1942年 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民主革命同盟,並於次年當選中央委員。1944年,出任兵役部督察處副處長(同少將級)。1945年,當選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央委員。抗戰結束後,他於1947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同年,當選旅美中國和平民主聯盟秘書長(馮玉祥為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茂蓀出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秘書長。1964年,改任副會長。
14 馬孝駿,書信,16頁,1911-1991,馬孝駿,出生於浙江寧波,華人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小提琴專業,師從馬思聰。1936年,赴法國巴黎留學,後獲音樂教育學博士學位。1947年,從法國回國,任中大教授。內戰期間移居法國巴黎,1962年舉家移居美國。馬孝駿曾先後創立了紐約、巴黎、臺北的兒童管弦樂團,出任中國文化學院(現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教授兼主任。 其妻為歌唱家盧雅文,其子為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
15 湯定宇,書信,2頁,1915-1999,另有打印文稿 2頁,湯定宇,字行健,江蘇昆山人。東吳大學法律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師從陳寅恪、顧頡剛、錢賓四,後入金陵大學研究院又從蒙文通、李小緣諸師。著有《東漢尚書制度考略》。後居香港,任香港樹仁學院中文系主任。金靜庵,即金毓黼(1887-1962),又名毓紱,號靜庵,遼寧遼陽人。曾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三台東北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著有《渤海國志長編》、《遼海叢書總目提要》、《中國史》、《東北古印鉤沉》、《遼會要作法》、《東北通史》、《中國史學史》、《宋遼金史》等。
16 錢家駿,書信,5頁,1916-2011,另有1本書,錢家駿,原名錢雲林,江蘇吳江人,中國動畫電影的開拓者之一,曾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美術總設計師、一級導演、總技師。 錢家駿於1935年畢業於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抗日戰爭期間他作為編導與重慶勵志社的其他成員一同製作了抗日題材的黑白有聲動畫短片《農家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回到母校蘇州美專任教並開設了動畫系。1952年院系調整中蘇州美專動畫系併入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北京電影學院前身)後,1956年任動畫片《驕傲的將軍》的美術總設計。1960年由他擔任技術指導的中國首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攝製成功。1963年,他又與特偉一同導演了水墨動畫片《牧笛》。此外,他的代表作還有《一幅僮錦》、《九色鹿》等。
17 周榆瑞,書信,5頁,1917-1980,周榆瑞,字予邃,福州閩侯人。作家,曾為中共情報界工作。1961年宣示脫離中共後持反共立場。出版有《侍衛官雜記》、《彷徨與抉擇》等知名作品。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周榆瑞輾轉到重慶,因在北平有過「左傾過激」表現,而受國民黨控制的文化新聞界排斥。1944年8月,周榆瑞任美國戰時情報局高級翻譯員。常和中美合作所副所長梅樂斯海軍準將、情報局重慶分站站長霍利福德等美國情報官來往。美國戰時情報局長杜諾萬中將來華視察,周榆瑞任譯員,陪同見到了蔣介石夫婦、宋子文、孔祥熙、白崇禧等人。
18 楊彥岐,書信,2頁,1920-1978,另有人物簡介資料 3頁,易文,原名楊彥岐,又名諸葛郎、司馬青杉,是香港著名導演及歌曲填詞家。易文1920年11月26日出生於北京,1925年隨父母遷居於江蘇吳縣,1936年,年僅16歲的他,便編寫第一個劇本《時代中》,但未獲採用,1937年盧溝橋事變,17歲的他與全家遷往上海定居,就讀於上海著名學府聖約翰大學文學系,於1941年以21歲之齡畢業,從1948年開始,他便開始於香港為影片公司編寫劇本,1951年,他便開始以易文作為他的筆名。 1967年以後,他成為百代唱片公司的合約詞人,詞作數量更多。除導演工作外,易文也從事寫作,並發表散文。
19 郭王燕瑋,書信,70頁,不詳,包括2份剪報,2張照片,
20 共青團幹事,書信,1

估價 :
無底價
NO RESEVED PRICE

成交價:
HKD: 264,000

上一件 拍品 911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