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4 秋季拍賣 >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52
余友涵 (1943-2023)
抽象1986-27(一九八六年作)

壓克力彩 紙本

80×105 cm. 31 1/2×41 3/8 in.

款識
余友涵(右下)

出版
2013年5月,《藝術世界》,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第63頁
2016年,《余友涵畫集(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第51頁
來源
布魯塞爾今日中國畫廊
現歐洲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附:布魯塞爾今日中國畫廊開立之藝術家親簽作品證書

圓融之境・偶像新解
余友涵的大巧若拙與敢為人先

余友涵1943年出生於上海,為中國早期抽象藝術及政治波普藝術的翹楚。出生於動盪年代的他,自幼曾目睹戰亂、文革、改革開放等歷史巨變。1973年他從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後返滬,任職於上海工藝美術學院直至退休。執教時正值文革時期,他與學子互為師友,致力研究西方前衛的藝術表現及東方美學意象的融合,後立志以「雅」的風格,繪出代表「中國面貌」的作品。1993年他成為首位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而在1999年,其作品更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成為改革開放後首批蜚聲國際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擅長以圖像符號解構與再現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變遷,創作涵蓋繪畫、拼貼、攝影等多種形式,開創了中國政治波普藝術的先河,先後發展出廣為人知的「圓」、「毛澤東」等系列繪畫。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他對藝術純粹坦誠的追求影響了眾多學子,如丁乙、陳箴等。其作品獲藏於眾多知名藝術機構,包括上海龍美術館、南京金鷹美術館、香港M+博物館、雅加達余德耀基金會、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昆士蘭美術館等。

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圓系列』畫作採用的是原始手法,具有邏輯、結構和驚喜。它們以不同方式演繹了一個視覺隱喻,象徵了現實世界中的光影變幻。」
——英國藝評家柯林斯(Matthew Collings)

1984年,余友涵取材於老子「自然無為」的哲學觀,開始從具象繪畫轉入抽象實踐,「圓」系列應運而生,爾後四十餘年,他以點、線為筆,靈活多變地構建了以「圓」為核心的畫面,最初他將江南灰瓦與山水凝練成黑白圓點,而後開始彩色圓的探索,拓展出獨樹一幟的靈動畫語。他常援引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思,闡述此系列:「它既可以是『始』,也可以是『終』;既寓意『一瞬』,也表達『永恆』;它代表著宏觀與微觀;象徵著循環運動」,在二元對立的意象中追尋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1985年,首張「圓」系列作品在他與學生的「現代繪畫六人聯展」中亮相,其大膽的抽象表達突破了文革時期對於現代主義的禁錮,此亦使其奠定了在中國藝術界不可磨滅的地位。是次呈現的《1986-27》(拍品編號52)及《1986-17》(拍品編號53)皆出自於該系列,作品由現歐洲私人藏家珍存逾十年,當中大道至簡的豐富層次讓人過目不忘。

方圓中的宇宙與內心

《1986-27》以瀲灩的橘紅色彩為主調,藝術家匠心獨具地將圓、柱形等幾何元素巧妙配置於溫暖的背景之上,以中區對比的湛藍色圓形為中心,透過幾何形狀的疏密安排展現線條與空間對話,圓形左右的藍綠豎線若一段段摩斯密碼,又或易經八卦的符旨,秩序緊湊地作橫向鋪排,與背景的紅彩形成強烈對比,又恰到好處地與大圓邊界處黑色的點線遙相呼應。有趣的是,作品中的線條沒有一條是絕對封閉的,透過斷續相連,若歡迎各種外來的可能與變動,並保持一種伸縮的彈性,作品若示現了藝術家對世界的觀察與體悟、以及老子「寓圓於方」哲學,言說人生若方圓相濟、伸縮有度,便可豁達圓滿的精神。畫面中紅、藍、橙、黑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暖色的活力與冷色的收縮,闡釋了作品多維的層次與蘊含的情感深度,返璞歸真。

反觀《1986-17》,藝術家以極其克制的深藍色為基底,加以寶藍色塊展現其標誌性的圓形。在這一不規則的圓形上部,懸浮著兩排星星點點的暗紅色塊,一排豎直,一排水平,與圓中部穿過圓心的橫平方塊形成神秘的符號配對,若隱若現,彷彿黑夜深空裡,若隱若現的光線交替,引領觀者穿梭於有無之間,回應著生生不息的宇宙哲理。這些點塊若擊鼓的節拍,以獨有的節奏與韻律探索自然秩序,畫面深不見底,又寧靜和睦,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尋覓當中蘊藏的博大與自由、瞬間即永恆!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我借用波普風的繪畫方式和中國傳統藝術的元素,以輕鬆的風格呈現毛澤東,加入些許的調侃和批判,卻不失對他的尊敬。毛澤東在我的作品中已不再是個神聖不可侵犯的聖人,而是個凡人。」
——余友涵

上世紀八〇年代末,伴隨中國商業化與消費主義的發展,當代藝術進入自由蓬勃的時代,1982年沃霍爾(Andy Warhol)訪華及1985年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在中國美術館的巡迴展推動著中國波普藝術的進程,此亦啟發了余友涵,他在 90年代初期開始了以歷史與毛澤東為題材的波普實踐。是次呈現的兩幅同名肖像作品《毛澤東的西方美術簡史》(拍品編號54、55)誕生於千禧年前後,為藝術家提取西方藝術大師的創作風格、標誌元素來重新詮釋一代偉人,旨在建構藝術史語境下集體崇拜的偶像。該系列之作僅33件,為其特出難得的創作一環。相較藝術家在八十年代其他以毛主席為題材之作,這一系列的作品弱化了政治宣傳畫的風格,並藉由毛與西方大師的對話,展現西方藝術流派的歷史推進、演變,同時也詼諧地展現中國新生自由經濟與「標準化」的共產主義之微妙關係,留下耐人尋味的解讀與想像空間。

曾有人問瑞士著名藏家希克(Uli Sigg)如果遭遇火災,他最先搶救什麼作品,希克毫不猶豫地選了一幅余友涵的毛澤東肖像。澳大利亞藝評家格拉斯頓(Paul Gladston)認為余友涵的作品對於八十年代的中國「非常具有挑戰性,令人無法迴避」,顯見該系列作品的要義。兩幅拍品表達了畫者對歷史與現實的構想與重塑,為其箇中經典。

至高無上的嶄新定義

《毛主席的西方美術簡史》(拍品編號54)創作於1999年,藝術家提取荷蘭抽象先驅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極簡分割色塊來詮釋毛主席。有趣的是,蒙德里安主張藉由三原色來創造一種和諧統一的美感,以一種讓所有人都理解的審美來取代突出「單一個體或色彩的至高無上」,而余友涵在此將至高無上的領導人形象嵌入蒙德里安經典的三原色與黑白方塊中,讓通俗審美觀念與「個體」共存,碰撞出東西方兩種審美思維的火花。余友涵在該系列中共創作了三幅「蒙德里安・毛」,而本作用色與構圖最雅正,將毛澤東標誌性的五官特寫於中央,畫面整體如錯落有致的魔方矩陣,紅黃藍三色如躍動的音符,在與黑色彩的冷與熱、理性與激情的巧妙平衡間,喻示新時代文化衝擊下的百家爭鳴,及與傳統的對話,簡潔的畫面卻賦予嚴肅的政治題材生動的氣韻,令人過目不忘。

新時代快門,回望歷史

而另一幅同名作品(拍品編號55)創作於2000年,藝術家提取英國藝術家培根(Francis Bacon)式的變形、強烈的表現主義語言,以圓及粗弧線為主調,徹底擺脫標準化的宣傳圖像,煉就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語言。作品採用證件照的攝影視角,描繪毛主席的半身像,有別於前一幅作品提取蒙德里安的理性與秩序感,此作展現了表現主義的激情,以深色的背景突出前景主角的銘黃亮色,線條短促而富動感,以亮白的弧線強調臉部輪廓與五官,深邃冷靜的目光藏於黝黑的眼瞼下,眺望遠方。而其身後隱約出現呈三角形的兩道斜線,似聳立的高山,又如中式建築的飛檐翹角,映襯出歷史洪流中毛主席始終的高大形象,在喚起一種新穎的和諧美的同時,令人反思文革的社會烙印。

估價 :
HKD 180,000 – 280,000
USD 23,100 – 35,900

成交價:
HKD: 504,000

上一件 拍品 52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