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cm high
伊斯蘭文化在華傳播始於唐宋時期,興於蒙元,而真正全面深入的發展則出現在明清時期。明代早期,重啟絲綢之路,自永樂起出於政治經濟的雙重目的,出身伊斯蘭世家的宦官鄭和,奉永樂、宣德皇帝之命,率領一眾精英部下七下西洋。受此影響,明代瓷器尤其是具有伊斯蘭風格的瓷器在器型、紋飾、產量以及出口方面,均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馬文寬在《明代瓷器中伊斯蘭因素的考察》一文中指出,明代仿製伊斯蘭金屬器、玻璃器、陶器等的瓷器至少有 19 種,其中大部分為永樂年間創燒,如天球瓶、扁壺、燭臺等。四方倭角瓶則是宣德時期所創燒仿製的獨特瓷器品類,其造型的靈感源自伊斯蘭金屬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珍藏著一件12世紀伊朗製造的青銅刻紋嵌銀多面體瓶(館藏編號:777—1889)(附圖一),極有可能是此類型瓶的造型藍本。二者相比,僅頸部略有區別,無耳。
本品造型遠比碗盤類圓器難做難燒。其製作工藝極其繁複,需分段製作,如頸部、高足等。鋪首雙耳用專製模具模製而成,鋪首神情威猛,細節清晰,晾乾之後以特製精細接頭泥粘附在頸肩部。腹部主體亦為上下兩部分別模製而成,再上下相接。此類折方瓶製作繁複,燒製極為不易,因整個器物有多處接胎,器型複雜,燒窯過程中極容易出現變形成為廢品,成品率較低,故製作數量極少,流傳至今者珍若晨星,國內外各博物館似僅見五件宣德製品發表,尺寸相近(高約13.8-14.6厘米),皆繪有相類牽牛花紋,其中三件署款。參考故宮博物院藏品(附圖二),館藏編號:新00083300,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編號 83,由此可以見證宣德御窯陶工之卓絕工藝。
清代宮廷對於宣窯的推崇亦毫不遜色,康雍乾三帝皆有慕古之心,宣窯益為所重。此類折方瓶於雍正、乾隆時期亦有仿製。現分別存於大維德基金會以及倫敦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的《雍正古玩圖》手卷卷六以及卷八(館藏編號分為:PDF,X.01及E.59-1911)(附圖三、四),由宮廷畫師各繪於雍正六年及七年,描繪清宮御藏古董珍玩,其中這種形制的折方雙耳瓶最為獨特,前後收入四件之多,每卷各繪方瓶兩件並連木座,且四個木座形態各異,由此可見該品早已被雍正皇帝視為珍寶,格外重視。另外義大利傳教士、宮廷畫師郎世寧所作《瓶花圖》一幅(館藏編號:故畫000804)(附圖五),圖中亦繪有相同品種之青花折方瓶,盛以牡丹成雙,寓意吉祥,圖見於《新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2007年,圖版16。
博考海內外公私著錄,可見雍乾御窯,此類折方瓶多摹宣德舊範而製,青花作品多見,單色釉者則寥若晨星,且以雍正朝所製居多。如拍品般落乾隆年款,施仿宋名窯釉的折方瓶可謂鳳毛麟角。參考一件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品(附圖六),未署款,器型與拍品相似,外壁施白釉,館藏編號:F1956.32,載於《東洋陶瓷大觀》卷9,圖98(彼時書中定年為明15世紀,但現官方已改為清18世紀)。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仿官釉四方折角獸耳尊(附圖七),落雍正六字篆書款,形制等與拍品亦相似,可對比參考,圖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冊》,頁50, 圖14。還可參考一例,於中國嘉德2011年5月22日售出,拍品編號3556雍正款仿汝釉四方倭角雙耳瓶(附圖八),當時成交價為4,830,000人民幣。
乾隆時期折方瓶參考上海博物院藏青花牽牛花紋四方倭角獸耳瓶(附圖九),圖載於《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統官窯瓷器》,頁303,圖5-33。
拍品當為乾隆時期摹仿宣窯器之典範佳作,以宣窯器型為骨,承典雅規製;以仿官窯釉色為神,納古樸氣韻,兼收並蓄歷代名品之優長,將諸般精妙元素融會貫通,演繹出獨樹一幟的藝術風姿,精妙絕倫。
來源: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2日,拍品編號621
藝德堂,香港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
估價 :
HKD: 600,000-800,000
USD: 76,923-102,564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