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cm diam.
明萬曆
黃地綠彩龍紋碗
黃地綠彩屬低溫釉彩,從考古發現來看,應創燒於明代永樂時期,參考1983年御窯遺址發現一件明永樂黃地錐綠龍紋梨形壺(附圖一),圖見《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頁92,圖版53。黃地綠彩燒製工藝較之青花更為複雜,首先在澀瓷胎坯上刻劃紋飾,隙地填低溫黃釉為地,於紋飾內填繪低溫鉛綠釉,後入窯低溫燒造而成。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中對其有所闡述:「唯永樂、宣德時龍身凸起於釉面,而有別於成化以後諸朝的暗刻填綠彩的裝飾工藝」。弘治之時,白地綠彩和嬌黃瓷器流行,黃地綠彩瓷器合二者之妙,盡顯皇家之尊榮。正德年間,黃地綠彩御瓷較為常見,裝飾更加細膩,參考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明正德黃地綠彩雲龍紋渣斗(附圖二),館藏編號:PDF,A.735,圖載於《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Ming Polychrome Wares》,倫敦,1978年,編號33,圖版IV。萬曆之世,黃釉瓷傳世者本就少見,黃地綠彩者尤珍。其呈色與嘉靖黃釉呈色差別不大,釉色深沉,釉層較厚,因其珍貴罕有,故歷來尤受鑒賞家及收藏家的青睞。
碗形周正端莊,敞口,深腹弧收,下出圈足,窄而垂直。內施白釉,厚潤凝潔,口沿處繪青花單圈,碗心青花雙圈內飾綠彩如意雲紋,以墨彩勾邊。外壁滿施黃釉為地,腹部暗刻雲龍紋,紋飾上填以綠彩,雙龍昂首矯健,怒目圓瞪,鬚髮飄逸,龍鱗清晰,鋒爪如輪,前後遊走,嬉戲趕珠,古拙靈動。龍紋樣式一改永樂、宣德威武剛猛之姿,蘊含嘉靖、萬曆時期特有的粗獷風格,時代特徵昭然。隙地間穿插諸般雲紋,熱鬧非凡,祥瑞盡顯。耿寶昌先生言萬曆時期黃地綠彩風格時有述:「此品種與嘉靖時一樣,以黃釉為地,刻花填綠彩,綠色淺淡。器形具有萬曆時期的特徵,暗刻紋飾多不精細,線條粗率,彩色塗染不勻」。但拍品暗刻紋飾清晰明朗,彩釉塗繪準確,黃彩明朗勻淨,綠彩淡雅青翠,色彩對比奪目,較正德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為萬曆黃地綠彩之精品佳作。
《大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江西燒造全黃並青碌(綠)雙龍鳳等瓷器,送尚膳監供應。其龍鳳花素圓扁瓶、罐、爵、盞等器,送內承運庫交收,光祿寺領用。」由此可見,明初部分彩瓷已為宮廷日用之器。據明萬曆二十五年刊本《江西省大志》卷七《陶書·御供》所記,萬曆時期御器廠製作的碗類器皿有碗、甌、茶鐘、酒盞;盤類器皿則有盤、毛血盤、案酒碟、果碟、菜碟、酒碟、蓋碟等多種,以口徑大小,碗、盤、碟又有不同的規格,碗有十三種規格,口徑基本在四寸到一尺之間,其中「小樣碗,闊四寸五分,(約 14.4釐米左右),拍品或屬此類。
又據成書於萬曆三十五年《三才圖會》器用十二卷「什器類」中繪有四種碗式(附圖三),其中一件碗形與拍品十分相似,應為萬曆時期碗之流行樣式,造型端莊穩重且實用,深合明代宮廷審美和需求。
明代瓷器龍紋,形式多樣,不同時期,流行之龍紋裝飾各異。如永宣之時,海水龍紋多見;正德之際,龍穿花紋盛行。萬曆時期基本繼承了前代所有龍紋樣式,就組合裝飾來說,雙雲龍及二龍戲珠更為流行。此時雲龍紋中龍身多有火焰狀點綴,排列整齊,「壬」字形雲紋,大多數上下左右對稱,是為時代特點。
此碗無論從紋飾、施釉、敷彩皆展露出萬曆時期御窯器物燒造工藝之極致,同類器極少。參考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黃地綠彩龍紋碗(附圖四),館藏編號:故00144957,彩料顏色及填彩工藝等均不及拍品精細。另見大維德基金會藏明萬曆黃地綠彩雙龍紋杯(附圖五),藏品編號:PDF.746,尺寸較小,色彩及施釉亦不及本品。北京2017年秋拍售出一件明萬曆黃彩描礬紅趕珠雲龍紋碗(附圖六),器型、尺寸及龍紋雲紋畫法等與拍品十分相近,施彩有異,當時成交價為9,200,000人民幣。還可參考一例,外壁飾茄皮紫地黃彩雲龍紋(附圖七),售於2024年4月香港蘇富比樂山堂專場,外形尺寸等與拍品相近,當時成交價為4,318,000港幣。
來源:
香港佳士得,2004年11月1日,拍品編號865
香港邦瀚斯,2007年5月26日,拍品編號210
藝德堂,香港
「大明萬曆年製」六字二行楷書款
估價 :
HKD: 1,000,000-1,500,000
USD: 128,205-192,308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