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cm high
玉色墨綠,有淺灰茶色等多彩斑紋,呈油脂光澤。體近方稍長而甚薄,平面近似不規則梯形,頂窄刃寬,兩側一邊直一邊稍斜,雙面弧刃,無使用痕跡,頂端切割平直,兩角已缺,上部有單面鑽兩孔,孔壁有稀疏的鏇紋和台痕。口孔側留有管鑽痕,全器光素,磨治平整,鉞身有一臥鹿形灰白色斑,可充裝飾。
鉞來自石斧,由生產工具(斧)演變為最古老的禮器(鉞)。上海青浦福泉山74號墓 1 、浙江餘杭反山12號墓 2 、瑤山7號墓 3 發現的鉞均有冠飾與端飾,應為軍事統帥權的標誌。
鉞為「戉」之重文,《司馬法》曰:「夏執玄戉;殷執白戉;周左仗黃戉,右把白髦」,說明鉞在三代演為象徵王權的儀仗。
鉞以一孔為主,間有二孔者,然並不多見。從已發表的材料可知,反山20號墓發現的鉞 4 與山東臨沂羅莊湖臺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鉞 5 為雙孔。
因該玉鉞器體甚薄,磨工精緻,故可能是龍山文化遺物。(楊伯達)
來源:
香港沐文堂珍藏,購於1994年以前
出版:
《關氏所藏中國古玉》,楊伯達,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4年,編號26
展覽: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關氏所藏中國古玉》,1994年7月16日至10月9日
估價 :
HK$30,000-50,000
US$3,800-6,4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