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5 春季拍賣 > 瓷器工藝品
宗器.歸來——海外遺金集萃專場

1260
商代中期
神面紋三犧折肩尊

尺寸:高34厘米,直徑24厘米,重5188克

此器為存世極罕見的商代中期青銅尊,尊體喇叭形大侈口,粗頸,折肩,肩上有三周弦紋,上腹略直下腹緩收,高圈足上部較直,下部外侈呈喇叭形,足根下折形成一個底座。整體紋飾無底紋,圈足有一周弦紋並均勻分佈三個寬亞字形芯撐孔,肩部飾以龍紋,眼睛為乳釘狀。
此尊爲三分范法鑄造成型(見例圖),從肩部至中腹飾以三道扉棱,扉棱作鳳鳥狀,陰刻雲紋線條。肩腹間等距分置三個牛首,牛首未疊壓紋飾,為整體鑄造。首下並有方台,腹部紋飾分為上下兩欄:上欄為六組卷尾龍紋,下欄主題紋飾為兩組獨立龍紋構成的闊口獠牙神面紋,鳳鳥扉棱兩側為倒置牛首紋,眼睛無孔呈突出乳釘狀。紋飾分區明顯,動感十足。此尊歷經百年珍藏,尊體如漆似墨,富有光澤,呈黑漆古特徵,體型厚重巨大,為商中期同類器物公私收藏之大珍品。
同類折肩尊可參見湖南博物院藏商中期犧首獸面紋折肩銅尊,該器按1998年出版的《中國青銅器全集•4》著錄,被稱為「獸面紋尊」,時代定為商代中晚期。由於這件器物具有很多中原二里崗時期至殷墟一期早段(尤其是銅尊)的特徵,因此將其時代定為二里崗時期上層晚段。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引用1955年鄭州白家莊M3同類大口折肩尊,斷代為二里崗上層二期偏晚,即屬於商代中期,並形容口徑略小於肩頸,肩部轉折不圓緩,且稱之為「硬折肩」。
關於該尊上的牛首饕餮紋研究可以參閱林巳奈夫《殷周青銅器綜覽》所收錄東京國立博物館、泉屋博物館、出光美術館所藏同類牛首饕餮紋,所引述諸器皆定為殷中期至殷後期。牛首饕餮紋,通常作浮雕,五官及牛角再以線刻表示。牛首紋注重表現牛的角、眼、耳等部位,立體感和裝飾性較強。商代早至中期的牛首與羊首極為相似,區別是牛首為匕形角,看上去十分威嚴;羊首的角更加細長,看上去更溫和。後來隨著審美和工藝的發展,牛首和羊首的特徵開始有了明顯的區別,至商後期至西周早期已經能夠憑藉牛角或羊角清楚分別開來。
這件銅尊系日本京都神宮寺家族舊藏,圓體造型,敞口,侈沿,方唇,束頸,折肩,口徑略大於肩徑,深腹,腹壁微弧且向底部內收,緩平底,高圈足。口沿光素無紋,頸部偏下有三道凸弦紋。肩部飾以三組獸面紋構成的單層花紋帶,三條縱向的卷雲形扉棱恰作獸面鼻梁,每兩組獸面紋連接處再飾淺浮雕獸首,獸首雙角外展,臣字形雙目,圓睛突出,額鼻中正,寬吻飾卷雲紋,近似牛頭形,這樣三個牛頭紋和三條扉棱均勻交叉將肩部紋飾六等分。腹部偏上飾一周由六個單目雙身夔紋組成的窄幅單層花紋條帶,中部飾由三個大獸面紋組成的寬幅單層花紋帶,每個大獸面紋兩側各有一個小夔紋飾邊,平底,高圈足,上部光素有二道凸弦紋和三個等分且與牛頭紋上下對應的十字形鏤孔,下部飾由三個小獸面紋組成的窄幅單層花紋帶,每個小獸面紋兩側亦有小夔紋飾邊,腹中上部的三條卷雲形扉棱不僅與肩部扉棱上下呼應,更將腹部紋飾三等分,腹部偏下素面無紋。圈足上部飾一周凸弦紋,被三個寬十字形鏤孔等分間斷,下部飾三個獸面紋。肩部、腹部與圈足上的獸面紋帶上、中、下對應,分範痕跡清晰。底部外側亦可見斜向交錯的菱形加強筋鑄造痕跡。該器通高34厘米,口徑24厘米,圈足直徑15厘米。
先秦經籍所載之「尊」乃是盛酒醴以獻祭之器的統稱,見《周禮•春官•司尊彜》。以尊作為具體器類名稱,大概始於北宋元祐年間呂大臨的《考古圖》。由宋徽宗敕撰、王黼所著的《宣和博古圖》雖沿用這一定名,但仍未給予論證和說明。王國維指出「『尊』有大共名之『尊』(禮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壺、罍等總稱),又有專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1] 。其實,金文中泛指酒、食器等禮器的「尊彜」或「寶尊彜」屬於偏正結構詞語,「尊」在此僅用以修飾或限定「彜」,與「寶」字相類。「尊」之專名,是一種分類學上的概念,雖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也並非絕對。從形態上看,銅尊可分三大類:有肩尊、無肩尊和鳥獸形尊。其中有肩尊又有圓體和方體之別,流行於商代早期晚段至西周中期。無肩尊一般作圓體觚形,在中原地區流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而在漢淮流域和江南地區春秋時期仍有存在。鳥獸形尊造型多樣,栩栩如生,自晚商持續到漢代,藝術觀賞價值很高。
京都神宮寺家族舊藏的這件銅尊屬於有肩圓體尊,廣肩微鼓,腹部較深,腹壁弧收,圈足較高且外撇,十字形鏤孔寬圓,紋飾線條細密且無地紋,頗有二里崗上層偏晚時期的特徵,但是,其肩、腹部已出現卷雲形扉棱。如此造型特點和裝飾風格,明顯晚於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銅器窖藏坑發現的兩件銅尊[2] (圖一),而與1954年鄭州人民公園發現銅尊[3] 、1974年河南靈寶東橋發現銅尊[5] (圖二)以及安陽小屯三三一號墓發現銅尊(R2071)[5] 非常相似,唯因腹部較深而顯得體態瘦高。據嶽洪彬研究,安陽小屯三三一號墓屬於殷墟青銅器第二期早段,年代相當於商王武丁早期[6] 。由此綜合判斷,這件藏品的成器年代當不晚於殷墟二期早段,定在商代中期偏晚階段是比較穩妥的。
大口有肩銅尊是商代重要的盛貯酒器之一,器體三分明顯,上部為喇叭形口,長束頸;中部為廣折肩,腹部粗碩而鼓張;下部為高圈足略外撇。除飾有富麗繁縟的花紋外,肩部還常飾淺浮雕獸首,獸首造型以牛首為主,也有龍首、羊首、鳥首等,個別則無獸首。獸首通常於圓體尊上設置三個,等分折肩圓周,也有二個或四個對稱分布於方體尊折肩上的。這種銅尊個體大小不一,一般為年代早的個體小些,通高不超過四十厘米,以二三十厘米最為常見;年代晚些的個體大,通高多在四五十厘米[7]。目前所見,商代大口折肩獸首銅尊在河南鄭州、安陽殷墟、安徽阜南、六安、陜西城固、湖北江陵、棗陽、湖南嶽陽、四川廣漢三星堆等地均有發現[8],年代從二里崗上層時期至殷墟晚期,表明這類銅尊主要流行於商代中晚期。
值得一提的是,《收藏家》2003年第4期封面刊登1件商代中期的饕餮紋三牛尊(圖三),其肩部無扉棱,器體造型與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窖藏銅尊非常相似。據考證,20世紀30年代,安徽阜南縣朱砦鎮村民張殿春在潤河捕魚時打撈出十三件青銅器,其中就包括這件饕餮紋三牛尊。當地官紳得知後將這批青銅器拿走,後來這件銅尊流落東瀛,被日本企業家千石唯司氏收藏,曾在日本大阪展覽過,並出版《中國王朝之粹》圖錄,引起很大轟動[9]。無獨有偶,1957年6月的一天,阜南縣朱砦鎮村民徐廷蘭在潤河捕魚時又打撈出包括龍虎紋尊、獸面紋尊、斝、觚、爵在內的八件商代青銅器,其中獸面紋尊[10]與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品[11]頗為相似,肩部也有三個卷雲形扉棱,僅器體尺寸略大而已(圖四)。近年來,考古人員在潤河流經的阜南縣朱砦鎮台家寺遺址發掘出完整的方形圍溝、大型建築、鑄銅作坊、奠基坑、祭祀坑、貴族墓葬等商代重要遺跡,其年代自早商晚期延續至晚商早期,遺存性質屬於商文化系統,這裏應是商王朝設在東南方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12]。據研究,上述阜南銅器的年代應屬於洹北花園莊晚期[13],也即商代中期晚段。由此或可推測,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牛首獸面紋尊」當初也很可能出自安徽阜南縣台家寺一帶。
總之,日本京都神宮寺家族舊藏的這件大口折肩獸首銅尊造型端莊和諧,紋飾富麗謹嚴,鑄造工藝精良,堪稱商代中期銅尊的上乘佳作,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和收藏價值,是研究中國早期青銅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來源:日本京都神宮寺家族舊藏
參閱:
1. 《中國青銅器全集(第四卷)商》,文物出版社,1993年,圖117、118
2.《中國青銅器綜論》,朱鳳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頁883
3.《殷周青銅器綜覽》,林巳奈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頁101,
編號3-112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水牛角犧首肩尊
4.《殷周青銅器綜覽》,林巳奈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頁100,
編號3-111泉屋博物館藏 樋口隆康攝
5.《殷周青銅器綜覽》,林巳奈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頁100,
編號3-107 出光美術館藏 水牛角犧首尊
6.《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李學勤,文物出版社,1995年,編號37 岡尊
7.《西清古鑒》,第十卷,頁312 饕餮尊
8.《中國‧美の粹: 中國歷史博物館名品展》,日本經濟新聞社,
東京,1996年 龍虎尊
9.《Les Bronzes Archaiques Chinois》,戴克成,巴黎,1995年

估價 :
HKD: 3,200,000-3,500,000
USD: 410,000-449,000

上一件 拍品 1260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