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5 春季拍賣 > 瓷器工藝品
宗器.歸來——海外遺金集萃專場

1259
唐早期
珍珠地曼枝瑞獸龍首鐎斗

尺寸:高11厘米,寬16.7厘米

鐎斗為溫茶或溫酒用之功能器。圓侈口,形如小盆,口沿一側有流,另一側置有一橋型耳繫微上翹,對側有龍形長柄,柄端為龍頭狀,龍身為「S」狀與器身相接,底部有三個蒼勁有力的虎首足外撇,一頭一尾遙相呼應。整體造型猶如一只矯首挺胸正在行走的猛獸,動感十足,有著一種雄渾威猛的氣勢。器身紋飾根据獸足分為三個區域,地子用典型的唐代珍珠地裝飾,每個區域分別裝飾一隻不同姿態的獅子,表情各異栩栩如生。此鐎斗製作精細,器型動態優雅,充分映射出了古人的巧思妙想,亦為研究唐代早期生活器具及鐎斗器型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鐎斗是一種底部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流行於兩漢魏晉時期,至唐宋逐漸消失。關於其起源和用途,學術界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它是溫酒器,有的認為是用來敲擊警眾的器皿,還有的學者認為它是煮茶的工具。根據《中國陶瓷史》的記載,鐎斗被用作一種炊具,常放置在火盆之中,用炭火溫食。它可能是最原始的火鍋器具的前身。馬衡在《中國金石學概要》中提到,鐎斗是用於溫食的器具,三足設計並帶有柄,便於煮物使用。
鐎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至南朝時期,並且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較多記載。鐎斗通常底部有煙熏痕跡,推測它用於溫煮液體,且有的鐎斗一側帶有液體流出口,這與煮茶法密切相關。在漢魏南北朝時期,人們通過將茶葉搗碎成細末,與蔥薑、棗、橘皮、薄荷等一同烹煮,形成了「煮茶法」。因此,鐎斗被認為是當時用於煮茶的器具。
在唐代之前的鐎斗器形中,有些帶有龍首曲柄,具備更為獨特的裝飾性和功能性。清末《陶齋吉金錄》卷六曾記載過一件銘文為「建始二年六月十四日中尚方造銅鐎斗」的青銅器,展示了鐎斗的器形特徵:器身呈盆形,底部有三蹄足,器側帶有龍首曲柄。通過銘文和實物圖示,這一器物的使用背景和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的理解。許多學者,如徐家珍、孫機等,都對鐎斗的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解釋,但普遍認為其屬於炊器或溫酒器。
到了唐宋時期,點茶法逐漸成為流行的飲茶方法,點茶法要求使用湯瓶盛沸水沖泡茶末,再以茶筅擊拂茶湯飲用。這一新飲茶方式使得原本用於煮茶的鐎斗逐漸被淘汰,數量也銳減,最終消失。
這件唐早期的珍珠地瑞獸龍首鐎斗,巧妙融合了傳統的功能與藝術裝飾,展現了當時工藝的精湛和文化的深厚。器身的珍珠地和瑞獸龍首設計,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體現了當時對吉祥和瑞獸象徵的文化重視。龍作為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祥瑞之物,常用於象徵權力、吉祥與長壽,而「瑞獸」則代表了好運和祥瑞。器具中龍首的曲柄形態使得該器物在視覺上更具動感與藝術性,亦有著強烈的象徵意義,展現了唐代工藝的精細與文化的豐富。
此外,珍珠地的設計給鐎斗增添了另一層美學價值,形成一種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對比,象徵著財富、尊貴與藝術的精緻。通過對這些文化符號的使用,唐代工匠巧妙地將實用性與美學相結合,創造了這件既具實用功能又具藝術性和象徵意義的珍貴器物。
此件鐎斗,不僅是古代飲茶文化的一個重要遺物,還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器物功能和藝術裝飾的雙重追求。隨著時代的變化,飲茶方式的轉變使得鐎斗逐漸被淘汰,但它在歷史中的地位和文化價值仍然值得我們關注和欣賞。這件器物的發現,不僅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代茶文化和器物工藝,也讓我們感受到當時工藝師在器物設計和裝飾方面的卓越技藝。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參閱:
1.《Chinese Gold and Silver in American Collections: Tang
Dynasty A. D., 618-907》,Clarence W. Kelley,
岱頓美術館,1984年
2. 美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六朝 銅鐎斗
3.《西清古鑒》,第三十五卷,頁255 漢 龍首鐎斗

估價 :
HKD: 60,000-66,000
USD: 7,700-8,500

上一件 拍品 1259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