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畫布
100.5×200 cm. 39 5/8×78 3/4 in.
款識
牛皮12 閆冰 2013(畫背)
展覽
2013年9月28日至10月27日,「我的勞動II:閆冰」,楊畫廊,北京
2014年5月15至18日,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楊畫廊展位,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
來源
北京楊畫廊
原藏者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2022年12月14日,中國嘉德北京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543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附:楊畫廊開立之作品證書
凡塵偉力,傾注生命的無垠
凝望閆冰的心靈曠土
「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
——文學家路遙
作為80後新生代藝術家,閆冰近年來在市場上備受矚目,作品屢創高價、炙手可熱。然而1980年生於甘肅天水市杏花灣村的他,卻是在中學時自學繪畫成才。因90年代他身處的農村社會對高等教育淡漠,青壯年大多都輟學南下打工,彼時閆冰不顧家人反對、執意要上美院追尋藝術夢想。憑著一股韌勁,他在四次高考、三次藝考後,最終如願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成為藝術家劉小東的得意門生,也成為家鄉開先河的第一個美院生。
畢業後的閆冰,在迷茫之時回到了久違的故鄉。「2008年我再次回到家鄉,正趕上秋收,當我在一旁凝視土地和勞動時,心裡異常柔軟,我看見了自己,明白了是什麼塑造了和正在塑造著我,當我意識到的時候,我知道我獲得了面對自己和世界的姿勢。」因而自2009年起,閆冰便以家鄉所見的風物為對象,陸續發展出「泥土」、「土豆」、「牛皮」、「蘑菇」、「蘋果」系列,並先後在北京泰康空間、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上海星美術館舉辦個展,備受藏家關注與好評。在他的創作中,那些以「微觀」的宏大,直指「精神本源」的客體,也以他們獨自的力量,令無數觀者在反復的凝視中,獲得心靈的平和與仰望世界的勇氣。
重構故土的星雲之力
「當我們說到土地,其實是在說土地與人的關係。在最簡單的層面上,土地是人存在的依託,也是人消失的去處,是我們生活中最遠的背景。藝術家走近土地並採擷泥土,以一種單純又冒失的方式與生活物品結合並使之突顯,在打亂物與物之間慣常邏輯的同時重構一個陌生之物,在傾注作者生命體驗的勞動裡,材質的屬性和意義重新顯現。」
——閆冰
「接地氣」,是對閆冰創作貼切而中肯的形容。尤其是他的「泥土」系列,其以現實中的土壤為媒材,連接起每個人腳下的土地,講述勞作的成長經歷,深刻表達閆冰自我世界觀的直接驅動力。自2009年起,他便以泥土為主軸,結合其他現成物創作出《糧食》、《爐子》等裝置作品,並在該年於北京UCCA舉辦「閆冰:溫度」個展,打響名聲。此後2011和2013年,北京楊畫廊連接兩次為閆冰舉辦「我的勞動」個展,集中展現他圍繞「泥土」而生的系列作品,藝術家用物件重構的方式,講述著土地與人的關聯。而在此系列中,完成於2013年的《新泥No.6》(拍品編號59)則是一件頗具新意之作。作品看似是架上繪畫,實則是藝術家結合雕塑和繪畫的框架形式、呈現「新土被封存呵護」的過程,實現了藝術和心靈上的耕耘。
架上繪畫的雕塑實質
閆冰在創作《新泥》系列時,都會先製作一個獨特的畫框,然後取材於家鄉甘肅的土壤,將泥土「塑」在畫框中,用土壤的可塑性和畫框的藝術性象徵,形成畫中世界的「栽種」。土地原本夾雜的稻草亦被他完整保留,展現方寸之地的真實之景。而新泥,則以如稻穀般顆顆飽滿、經過翻種的形態,呈現土地應變化形的柔軟質地,及其所具有的原始抽象張力。是次上拍的《新泥No.6》選擇中央上方的一處為種植的起點,將顆顆泥土盤旋鋪展,看似平凡而渺小,卻匯聚成最為夯實有力的存在,孕育著偉岸的力量。當中的每一顆土粒,皆好似一朵本不起眼的小花,悄然綻放在無垠的大地上,不知覺地在泥土間連成一片,並最終漩渦般地捲起星雲之力。
一畝心田種春風
相對於農耕一畝地之換算,《新泥No.6》的尺寸,不及其千分之一,只有一里地的20分之一般大小,卻彷彿是在塑造每個人心上的一畝田,思考著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還是種春風的夢。從本質上而言,萬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地的孕育,人類的生存依靠著土地的滋養。而那些肆意生長在土地上的物象,就像是一座座記錄著生命印記的豐碑,將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更加純粹與真實。凝望著畫中的土壤,就像是駐足在自身家鄉的山頭般,摻著深情的目光穿透回憶,在不斷的觀看中形成對自身的反思,也時刻提醒心繫故土、在腳踏實地中方可展望未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對閆冰而言,他種下的是一切生命都需要依附生長的土壤,就像春燕一般,用泥土築就自己的家。而新泥,則在一次次的翻鑄、千錘百鍊的磨礪中,終而具有了承載生命的肥沃,只待種子被播撒後,成就秋日收穫時的無限蓬勃。
唯一的風景,牛皮的無垠張力
「一切都自然而然,幾乎是本能地描繪我對生存世界的體驗,重塑生活在我心裡的投射。我用牛皮來做成被子,又反復地描繪牛皮,以盡可能樸素的方式面對世界的深沉。」
——閆冰
自「泥土」系列後,閆冰開始逐步重返架上繪畫,時刻以細膩的觀察力關注日常物體表象下隱藏的溫度、情感,浸透對生命的思辨、感悟。他開始選擇對他而言最為熟悉的「牛皮」進行創作,並自此匯成重要的藝術母題。早在2009年的裝置作品《溫度》中,他便用兩張真實的牛皮,以兩床被子的姿態方方正正地疊放於櫃子之上,講述著一種帶有涼意的溫度。2011年起,他持續展開以寫實手法深入描摹牛皮,並不斷擴大可駕馭的尺幅。在廣闊的畫布上,他摒棄任何背景的烘托敘事,僅將皮毛作為唯一的風景,成為審視、凝望的對象,直指觸覺和心理的真實。是次呈現完成於2013年的《牛皮No.12》(拍品編號58),為二級市場可見第五大尺幅的「牛皮」作品,以長達兩米的廣邈尺幅,撼人心目地展現一塊牛皮所能鋪展的終極景致。
走向世界地圖的磅礴
為了最大程度接近牛皮本身的質感效果,閆冰將此前雕塑創作的體悟內化到平面繪畫中。《牛皮No.12》與其說是畫出來的,不如說是以雙手「塑」出來的。那些遠看逼真、泛著光澤、帶著層次漸變的毛皮,近看卻是一簇簇張力十足的顏料體,如同熊熊跳動的火焰般,將生命力凝結其上。堅實有力又鬆弛有度的畫筆,經長時間的反復深入,一遍又一遍的覆蓋、疊加、堆積,令毛皮原本的米黃色澤隱沒又突顯,最終達到牛皮本身粗礪又柔和的效果。而那朵朵盛開的棕褐斑點,以幾何式的純粹極簡,訴說著世界地圖般的磅礴。凝望畫作之時,似身處高空,俯視著五大洲、四大洋那歷經上億年地殼變動方形成的今日,在看似理性寫實的表像下,隱含著細膩、迷人的感性,並最終成為獨立的存在。
誠如閆冰在日記中所述:「牛是農耕文明裡的一個典型形象……我把對於牛這個動物的感受壓縮成平面,通過反復疊加和描繪獲得一種繪畫的快感。從形式上看,它處在具體和抽象的中間狀態。這批繪畫經歷了很多糾結和反復嘗試,算是對我以往所學的重新認識和內化的過程,並且直接影響了我以後的繪畫方式。」面向黃土的人生閱歷,形塑了閆冰踏實質樸的性格與表達,而《牛皮》一作,在連接了故土情韻中,也串聯起華夏農耕文明的歷史,講述著一代代人們的勤懇和偉大,以感知一頭牛的真切方式,去感知世界的深沉和廣博。自此,閆冰將物象不斷放大,以一種逼近沉默的反復凝視,感知渺小生命的恢弘氣度,構建出獨特的「精神原野」。並在牛皮的身上,看到了通往宇宙和自我的鑰匙。
當漫無邊際的土地,成為畫面中永恆的主體,當牛皮起伏的肌理,化身為心靈曠野上的宏偉遺跡,在凝望的力量中,如星光向遠方投射,震撼著佇立畫前的我們!
估價 :
HKD 800,000 – 1,500,000
USD 102,600 – 192,3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