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畫布
40×30.5 cm. 15 3/4×12 in.
款識
恩利 02(右下)
出版
2004年,《張恩利 人性的,太人性的》,香格納畫廊,上海,第44頁
展覽
2004年4月10日至25日,「張恩利 人性的,太人性的」,比翼藝術中心,上海
來源
上海香格納畫廊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物我合一之詩
張恩利「物」的肖像
「在當今中國藝術界流行賦予作品以過多的外在意義的時候,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每一筆,都斷然拒絕讓人從中讀出直白的聲明或宣言來。他要觀眾跟著他一起回歸、思考繪畫的本質,讓觀眾一起跟著他的色彩與線條來慢慢追索他如此質樸地卻又是華麗地描繪的這個世界的日常瑣碎。」
——藝評人顧錚
張恩利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亦是世界頂級畫廊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簽約的首位亞洲藝術家。生於1965年的他,有別於同年代主流藝術家對政治意識形態的批判,其創作始終聚焦於繪畫本身、探索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及空間背後的生命暗示。他以極具個人性和感官體驗的風格躋身藝術界前列,曾於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台北當代藝術館等地舉辦個展,作品獲巴黎龐畢度中心、倫敦泰特美術館、香港M+、蘇黎世瑞銀集團等全球重要機構收藏。
1989年,張恩利自無錫輕工業大學(現江南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後前往上海定居,其早期作品多來自他對90年代上海的印象,以狂放的筆觸和具衝擊力的畫面抒發底層人物的情感。2002年,他抱著「人可能需要換一口氣」的心情搬遷了工作室,自此開始將目光從外界轉向個人生活日常,藉由看似平凡的靜物描寫,以沉靜的畫面傳達各種生命複雜的情感。這種開放性的創作突破了中國語境,為他贏得了更多國際讚譽。是次呈現的《無題》即創作於2002年這一繪畫的關鍵轉捩點,當中蘊含對物象的關懷與沉思,成為其創作的核心並延續至今。
存在的皺褶
「有時,那些被遮蔽的東西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留下痕跡。」
——張恩利
在《無題》中,張恩利以近似水墨多重層疊的筆觸薄塗出一個被揉皺的紙團,藉由極簡的折線與曲線構造出彎折的表面,輕盈與塑形感並重。薄塗技法是其一大特色,以此創造出如壁畫般經久不衰的質感,畫中紙團猶如歷經時間的洗禮,浸泡在所承載的畫布之上。紙團看似被隨意揉搓,但凝神觀察當中線與面之間的關係,竟可勾勒出五指按壓的痕跡,一抹莫名的淺紅更為此作增添戲劇性與想象空間。
張恩利認為「物體跟人一樣,也可以成為一種肖像」,日常物件經過使用便被注入了「人的個性」,他以此微妙的詩性視角傳遞對生活與情感的關切,訴說著物品與我們「物性歸一」的哲思。通過對線條曲度的把握,他觸動觀者的日常經驗,為「靜物」注入了動勢。畫中紙團造型看似鬆弛,卻彷彿正在慢慢彈動,是被壓迫抑或正在伸展?這種二元的不確定性不僅承載其複雜的內在情緒,也與觀者注視當下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巧妙地創造了一個開放性的指涉空間。雖然作品樸素地描繪日常之物,然而張恩利的企圖並非寫實,而是希冀觀者感受到「物的經歷」,及其作為個體記憶與生存經驗載體的價值。他將人性氣息包覆紙團,吸引觀者在內心打開或揉緊它,一探「存在的真諦」。
估價 :
HKD 200,000 – 300,000
USD 25,600 – 38,5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