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5 春季拍賣 >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96
楊福東 (b.1971)
別擔心,會好起來的(二〇〇〇年作)

相片 版數:6/10

88×120 cm. 34 5/8×47 1/4 in.

出版
2004年,《聚焦︰中國當代攝影&錄像,來自Haudenschild夫婦的收藏》,香格納藝術項目,上海
2013年,《斷章取義:楊福東作品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杭州,附冊
2013年,《楊福東》,JRP
Ringier出版社,蘇黎世,第37頁
2016年,《楊福東(精)/中國攝影書典藏系列》,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北京
展覽(另一版數)
2004年2月19日至3月28日,「聚焦︰中國當代攝影&錄像,來自Haudenschild夫婦的收藏」,上海美術館,上海
2005年2月23日至5月15日,「別擔心,明天會更好」,維也納美術館,維也納
2008年8月9日至10月26日,「轉變中的中國 楊福東」,Gammel Strand,哥本哈根
2012年9月30日至2013年1月30日,「斷章取義:楊福東作品展」,OCAT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上海
2013年4月6日至5月26日,「楊福東︰陌生天堂,作品1993-2013」,蘇黎世美術館,蘇黎世
2013年8月21日至12月1日,「楊福東︰陌生天堂,作品1993-2013」,伯克利藝術博物館,舊金山
2017年11月9日至2018年1月3日,「圖像岩樣」,chi K11美術館,上海

來源
上海香格納畫廊
亞洲私人收藏

附:上海香格納畫廊開立之作品證書及藝術家親簽之作品標簽

註:此作共發行10件及2件藝術家自留版

世紀之交下的鏡頭
中國觀念攝影經典薈萃

「觀念進入中國攝影時,就好像塵封多年的屋子裡突然開啟的一扇窗戶,我們可以舒服地呼吸,可以獲得『新攝影 』的新義。」
——《新攝影》雜誌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多元的觀念性思考、行為、扮裝擺拍等概念進入中國攝影,使之一改以往的紀實之風,開啟了中國當代攝影藝術的新紀元。分別生於1967、1969和1971年的蒼鑫、邱志傑及楊福東,均在1990年代投身此觀念攝影的浪潮,為其中的佼佼者。本次春拍通過呈現其重要代表作:楊福東的《別擔心,會好起來的》(拍品編號96)、邱志傑的《紋身1》(拍品編號97)及蒼鑫的《為無名山增高一米》(拍品編號98),折射他們如何通過大膽前衛的鏡頭與身體創作,呈現世紀之交下的多元敘事。

其中,生於北京楊福東作為屢受邀參展於海內外各大雙年展的常客,1995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自1998年開始投身影像藝術創作,媒介包括錄像、電影、攝影及裝置。其常以優美而傷感的二元敘事、多重文化透視與時空交錯的手法,言說著出生於文革中或文革後的一代人在新中國社會劇變中的所面對的問題及心理狀態,以及對自身定位的探求。其作品曾展覽於世界重要美術館並被納入館藏,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法國龐畢度中心、英國泰特美術館等,成就顯赫。

兼具藝術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的邱志傑,被譽為「中國觀念藝術的百科全書式人物」。1992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的他,作品涵蓋影像、行為、繪畫等媒介。其自2003至2016年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天津美術學院院長等要職,作品曾獲大英博物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法國龐畢度中心等頂級機構收藏,並屢獲大獎,如2009年AC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獎」、2019年「薩迦國際藝術雙年展榮譽獎」等。而蒼鑫則為1990年代中國實驗藝術的先驅,他常透過極具儀式感的行為演出,引發觀眾對個體存在與集體文化的反思。自1986年至1989年,他分別在天津音樂學院、南開大學、天津美術學院學習音樂、藝術和哲學課程,為其奠定了深刻的東方哲學基礎,使作品呈現出神秘而原始的基調。1999年他曾受邀代表中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作品並曾於法國龐畢度中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重要機構展出。

折射理想與現實的稜鏡

《別擔心,會好起來的》創作於2000年,是楊福東甫由美院畢業、剛踏入社會並轉向影像創作的重要轉折之作。作品中,模糊的人物身分、充滿浪漫而意在言外的氛圍、男女關係及個人與環境的衝突亦成為其經典語言,延續至其後期創作。本次上拍之作為其同名系列九幀攝影作品之一,如電影場景般擺拍了一位美麗的女子,被四位愛慕者簇擁。主人公外型優雅、打扮得體,現身暖色燈光的酒店房間中,似乎親密地享受著物質生活的富裕與情感的寵溺。然而,五人動作卻不合常理、互不關聯,面朝不同方向,眼神毫無交會,神情冷漠而麻木。他們彼此之間曖昧的人物關係與疏離的情感狀態加深了一種流動的張力。其西裝革履蘊含新中產階級的身分標籤,現代化的生活環境暗示急速發展的中國社會,而體面的表象背後卻是心靈與精神的迷失。照片左上角如字幕般打上帶紅底白字的英文「Don't worry, It will be better…」(別擔心,會好起來的)作為標題,體現在現實蒼茫中的自我安慰及一股向上的心緒。而此標語為照片中的東方劇場帶來一絲文化錯置,並使人聯想到著名美國觀念藝術家克魯格(Barbara Kruger)。以此形式,藝術家將具有感染力的文字標語與通俗影像結合,挑戰觀者對於視覺判讀的認知並思考生活中的權力關係。藉由創造似夢似真的場景佈局,楊福東渲染出理想與現實交錯、信念與彷徨並存的氛圍,猶如現代中國社會景觀的一面稜鏡,意味深長。

身體與符碼的身份辯證

「我沒有環境可以對抗,我和環境渾然一體,我就是環境。」
——邱志傑

邱志傑深受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之箴言的精神驅動,常透過創作探索「身份」的概念。創始於1994年的《紋身》系列,即為該時期代表作,他以自己的身體為畫板,或繪上文字,或附加以不同材料,立於一片白牆前拍照。《紋身1》即為該系列九件作品之首,另一版數之作已被納入邁阿密盧貝爾美術館(Rubell Museum)收藏。在此作中,他將圓形金屬片平鋪於面部與上半身,神情淡然地站在佈滿同材質的白牆前。重複的圖樣若使藝術家與牆融於同一平面,並共同隱退為整張圖像的背景,而圖釘似的圓點成為突出的前景,象徵外在社會的標籤、大眾共識等外部力量,以此借喻個體與環境的關係,令人反思著究竟是人體在馴服標籤化的外在思考,還是外在的價值觀在消解人性?然而,藝術家在此也提出了第三種答案,如同作品名「紋身」,這些外加的符號亦可能為個人性的自主選擇,發人深省。

存在的高度,肉身測量學

「當時思想是天人合一,自然跟人之間的關係,把自己的身體擺在自然之中,為山增高一米,很寂靜的環境有東方元素,植入年輕身體……現在看《為無名山增高一米》還是有一些激動。」
——蒼鑫

1995年,蒼鑫與成立於1990年代初的先鋒藝術群體「北京東村」的一眾成員,包括王世華、高煬、左小祖咒、馬宗垠、張洹、馬六明、張彬彬、朱冥、段英梅,來到北京近郊的妙峰山,完成了一場名為「為無名山增高一米」的行為展演。他們全身赤裸,一個疊一個地俯臥地上,體重最輕者疊在最上方,在乾枯的草地上堆疊出一座錐形小丘。對於蒼鑫來說,「身體」是最直接的溝通形式,他們選擇以最原始的生物標尺,打破地理學的權威敘事,挑戰中國藝術傳統中的「丈山尺樹」概念,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握著個人存在於世間的每一寸高度。

這座「肉身的巴別塔」引領了中國藝術轉向了哲學追問的高度,《為無名山增高一米》更成為最有力的存在主義宣言。此不同版數之作曾代表蒼鑫於1999年參加威尼斯國際雙年展,震撼國際,並獲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香港M+、英國泰特美術館、澳大利亞昆士蘭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全球知名藝術機構,不啻為中國攝影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估價 :
HKD 40,000 – 60,000
USD 5,100 – 7,700

上一件 拍品 96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