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 |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25 春季拍賣 >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54
薩爾曼 ・圖爾 (b.1983)
無題(二〇一七年作)

油彩 畫布

100.6×101 cm. 39 5/8×39 3/4 in.


展覽
2017年10月17至26日,「短篇故事: 薩爾曼・圖爾作品展」,畫布畫廊,卡拉奇

來源
卡拉奇畫布畫廊
原藏家於2017年直接購自上述畫廊
2021年6月29日,倫敦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04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平行時空下的文化對談
薩爾曼・圖爾穿梭歷史的視覺符碼

「圖像在我眼中是一個個發生在不明之地的小故事,那些或許平凡無奇的場景因提煉而變得有趣。畫畫便是大膽的將這些所謂的日常精彩演繹的方式。」
——圖爾

在2020年末至2021年初,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為薩爾曼・圖爾(Salman Toor)舉辦個展「我怎麼知道(How Will I Know)」,贏得了藝術界的廣泛好評。《紐約時報》聯合首席藝評家史密斯(Roberta Smith)高度稱讚:「圖爾的一切都產生了一種罕見的情感吸引力,即使是在一個傑出的具象繪畫時代,也是如此。」《時代》(Times)雜誌更將這位1983年出生於巴基斯坦的藝術家列入「2021 年百大塑造未來的明日之星」名單中,視其為當代藝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隨著2022-2023年在美國四地巡迴展「不平凡的愛」和北京木木美術館個展的呈現,圖爾的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其作現已獲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重量級機構永久收藏。

圖爾的少數族裔、酷兒身份,與其創作中的大膽用色、細膩筆觸相得益彰,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這個時代中,藝術風格與內涵,在身份問題的推動下,經常是相輔相成的。出生於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Lahore)中產家庭的他,成長於洛可可傢俱和古蘭經典籍並存的融合性文化系統。2002年他飛越大洋,前往美國,先後在衛斯理大學(Ohio Wesleyan University)、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攻讀藝術學士和碩士,隨後定居紐約。求學期間,他經常造訪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每日流連於卡拉瓦喬(Caravaggio)、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提香(Titian)、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等大師真跡的絕妙構圖之前。洛可可、巴洛克、新古典主義的美學薰陶,也讓圖爾感受到西方經典的無限魅力。而作為穆斯林文化浸潤下的巴基斯坦人,他自幼深受「宗教」影響,對人性和神性的高度敏感,令他得以在創作中,抓取西方古典美學的精髓,以講述家鄉的伊斯蘭文化。在2017年的《無題》中,圖爾便以其寓言圖景,縱橫古今藝術史、串聯宗教與社會、講述時代身份,探索了自己作為一名南亞裔男性的經歷,為 21世紀的今天創造我們眼前富有想像力的新世界。

矛盾的隱喻,文化的糅雜:信仰符碼的解構

圖爾自身特殊的移民身份和藝術背景,造就了他作品中跨文化、跨時空的迷人氣息。他時常以現代化的日常生活場景,去消解西方對南亞的刻板印象,展現文化糅雜的當代社會。《無題》便以一系列的視覺矛盾,充分強化了此一特質。

畫作中央,一位身著傳統古爾達(Kurta)長衫的時尚男子,正一邊說笑一邊擦拭著眼角,而他充滿現代性的鮮橘和綠色衣衫,腳穿的西式皮鞋,也打破了穆斯林中最為多見的白色服飾,展現一種新時代的時尚感。同樣細看右側的扶樹年輕男孩,一身緊身衣和牛仔褲打扮,從穿著暗示著宗教觀念的融合和衍化。而在前方,打著赤足、著傳統長衫的青年正在屠宰一頭山羊,地上是解刨用的小刀、鐵盤,和分肉用的麻布袋。左側成年人聚在一起聊天,體型肥碩的男子左手舉著手機、好似在談生意的模樣。遠方還有現代汽車,代表了快節奏社會的運輸力。這一切的一切均在指向畫作的背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宰牲節」。

「宰牲節」是穆斯林教徒眼中最為重要的節日,以紀念亞伯拉罕服從上帝命令犧牲兒子以實馬利的奉獻:真主為了考驗亞伯拉罕,令其殺死自己的獨生子作為獻祭。而就在他舉刀的一剎那,天使出現,並送來一隻公羊作為替代品,告訴他犧牲中已經實現了。除《古蘭經》外,這一故事也在《聖經》中被提及為「以撒的犧牲」(Binding of Isaac)。在美求學時便崇尚巴洛克繪畫的圖爾,也必然見過卡拉瓦喬和倫勃朗(Rembrandt)以此為題的傳世名作。他便將古典繪畫中戲劇性的舞台張力,注入了創作中,以現代化的視角和傳統融合,作出了獨到的詮釋。作品中,用手扶樹的男孩如若天使的化身,靜靜觀察著身前用山羊代替自己作獻祭的青年人。而如同原故事中年邁的亞伯拉罕,禿髮的老父親此刻立在一旁。他不是基督教中那個奉上兒子生命而自我掙扎的父親,也非伊斯蘭教中說服兒子自願奉獻的長輩,而是打著電話、帶著幾分欣慰,看著少年以屠宰進行教義中的神聖活動。也正如今時今日「宰牲節」的真正目的:祭祀之肉分為三等份,由家人分食、贈予朋友,及扶貧,過往關於犧牲和虔誠的故事,如今成了「分享、施捨與關懷」的善舉。時代變遷下,觀念的變化,引發著對同一「典故」的不同解讀。圖爾將伊斯蘭民族代代相傳的文化節日,以充滿信仰符碼的方式解構,徐徐展開在觀眾眼前。

雙重時代的現實劇場:古今的奇妙相遇

「藝術史形成了我對世界的想像地圖、征服、遷移、文明觀念、異國情調和時尚。我喜歡在現在看到過去的線索。」
——圖爾

相較於圖爾關注自身酷兒和穆斯林身份的室內作品,此件《無題》將這一思考,置於更為廣闊的空間視野,指向更為宏大的時代話題。這體現在他對於風景式環境的描繪上。作品中,樹葉和天空的畫法具有鮮明的巴洛克時期特徵,尤其帶有義大利畫家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逃往埃及途中的風景》的空間縱深感。然而相比於巴洛克風景宗教畫的崇高敘事,圖爾更著重展現對於現實世界和世俗的關照,藉由放大個人、家族、社會、歷史、宗教的連接,以探討古今之變、自我身份的認知。

而當中有趣的是,作品中唯一看向觀者的竟是下方的山羊,它宛如基督化身般,用凝望的姿態,面向身為觀眾的我們,傳遞著打破畫裡畫外世界的信號。因而再看《無題》,當中同樣有著文藝復興時期靜物畫的影子和市場場景的隱喻。就如同荷蘭藝術家阿爾岑(Pieter Aertsen ) 《胖廚房:一個寓言》中,以一塊懸置的肉塊來切割畫面的裡外空間和人群,圖爾也用倒掛的羊肉,鮮明的色彩敘事,去劃分兩代人的空間和古今的時間對峙,有如展現當代年輕人熱衷的「平行時空」話題。畫中以土黃與天青藍間的一道光影,切割了晨昏交替的時間,用鮮明的反差色隱喻著時空紐帶的縫合。左側坐著聊天的成年人,正過著最平凡的現代生活,而右側的青年看似做著最世俗的屠宰,卻更像虔誠的教徒,如朝聖般細心處理著手中的肉食,來自過往的樹木照拂著他的聖舉,而父親亞伯拉罕則拿起手機,走進現代。白天與黑夜,歷史與今日,兒子與父親,形成一種奇妙的關聯。圖爾意在賦予伊斯蘭男性以充分的自主性,任由他們將世俗生活和神聖意義結合在一起,構成如今的生命命題。

色彩的碰撞,人們的信仰,古今的交匯,圖爾以他詩意的畫筆,反映著全球化時代信仰的歸屬與身份的邊界,在《無題》中構建了一個既個人化又普世的自由想像天地。那裡有著深刻的現實主義,又探討了精神生活的可能,以具有象徵性的宗教視覺隱喻,鼓勵現代人精神生活的豐盈。身處當代社會看到過往的歷史,在平凡的世俗中看見神聖的一面,在圖爾真實而又奇妙的畫筆下,成就了平行時空下的相逢,為我們講述共同讀過的故事,仰望共同看過的天空。

估價 :
HKD 2,500,000 – 3,500,000
USD 320,500 – 448,700

上一件 拍品 54 下一件

免責聲明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Wechat QR Code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