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彩 畫布
65×53 cm. 25 5/8×20 7/8 in.
款識
W(左上)2001(右上)王興偉 Wang Xingwei 2001 2004(畫背)
來源
2016年12月6日,北京匡時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2756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來源
白天不懂夜的黑
王興偉的冷幽默劇場
「藝術的真正勝利不是此時此刻,而是超越時代。」
——王興偉
1969年生於沈陽的王興偉,是中國當代藝壇炙手可熱的領軍人物,頻頻於拍場創下高價,並獲得瑞士Erlenmeyer基金會、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香港M+、上海龍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等眾多海內外機構收藏。在他迄今30年的創作歷程中,其繪畫題材與形式變化多端,以插科打諢式的幽默,闡述著最為嚴肅的社會話題,透過最大限度的自由與創新,去展現新興文化的精神和個性。1990年於沈陽師範學院畢業後,他開始以挪用、改寫藝術史名作的方式,展開對社會與生活的梳理,提出質疑與反思。至千禧年,則進一步擺脫西方藝術文本的參考,選擇貼近當代中國社會的場景,將日常生活的碎片、偶然拾得的畫面、熱議話題、笑話和故事進行戲劇性的處理,營造出一種如閃光燈下或是舞台上般放大、誇張、直入內心的效果。荒誕不羈的冷幽默畫面,引發一個時代的集體回憶,在共鳴中,編織出當下社會的現狀和雅俗共賞的風趣。
癡心絕對,津津樂道的兩性議題
2000年初的王興偉在跳脫借鑒藝術史元素的框架後,於圖像語言的敘事上顯得更為天馬行空、得心應手,此階段的他也偏愛話劇舞台感的設計:「它有很強的超現實成分。我感覺自然狀態下的人,沒有舞台上的那種心理上的力量。舞台上的人很做作,卻含有象徵意味。」
是次呈現的《無題》,就彷若話劇舞台上的精彩一幕,強白光自正面照射在兩位主角的臉上,加深了沉浸感的氛圍。強烈的明暗對比,也令人聯想起倫勃朗(Rembrandt)《浪子回頭》中那被暖光籠罩的一跪。當中有趣的是,有別於傳統宗教或王室題材中向男性的膜拜,作品畫面由女性來主導關係,裸背的男子則甘願成為裙下之臣,環手擁抱眼前的女子,臉上露出無所顧忌的竊喜與滿足。女子的表情極為漠然,層層堆砌的妝容好似給她帶上面具,昂頭下撇的眼神和抽煙的慵懶動作,頗有好萊塢女星黛德麗 (Marlene Dietrich)之風采,清冷的眉眼和她覆蓋在男子手上正欲將之推開的手,更加深了濃濃的疏離意味。
事實上,王興偉對兩性議題的探討由來已久,從1994年諷刺婚姻之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描繪自己與妻子背影的《曙光》、1999年戲仿拉斐爾前派名作的《覺醒的道德》,再到2006年後展現都市青年男女情感的「大划船」系列,到2013年著名的《無題(澆花)》。相比之下,處於千禧之交所作的《無題》,更多地充滿了對新世紀男女的暢想,在90年代作品的尖銳敘事之上,加諸了幾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推拉戲謔,其中不乏藉抽煙的女子反射出獨立自信人格的當代面貌。而若置於2025年的今日來看,作品更是連接起如今網絡上賦予此類形象以「舔狗」二字的形容,表達對愛而不得之人的仰慕,展現王興偉之作「常看常新」的趣味性調侃。
藝術家在場,義無反顧的終極宣言
「在王興偉的世界裡,繪畫的基本原則被反覆地追究質疑,並對當下現實環境作出重組。他的作品向我們暗示著,即使在意義和信仰都曖昧不清的世界中,具象表達和敘述仍有其鋪展的空間。」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Philip Tinari)
而更有意思的是,畫作中投懷送抱、以側面示人的男主角正是王興偉本人的形象,他在此兼具了表演者與創作者的二重身份,將自己變成一個「被觀看、被議論」的客體。從這一角度看來,畫中女性或又帶有繆斯女神的指喻,正被身為藝術家的王興偉熱情相擁,帶著些許的自嘲,即便經歷冷漠、無情,仍將義無反顧地願為藝術、理想奉獻上身心的終極宣言。
在王興偉的眾多作品中,他都曾將自己畫入,作為演出者,一邊以自我生活的指涉,如連續劇般地描繪著自己在其中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一邊又好似照著鏡子,將人性中赤裸裸的私慾、貪婪、壓抑,極為真實地展露,並藉以反思本我的人格。人們在其中看到了故事、關係、真相、幽默、癡男怨女、是非對錯,也看到了戲劇與現實生活的一體兩面。王興偉以其繪畫劇場,以嘲諷之筆,追尋著生活的真諦。
估價 :
HKD 100,000 – 150,000
USD 12,800 – 19,200
本網頁所載的所有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本公司將會隨時更改, 不作另行通知,
除港元以外所有以其他貨幣顯示之估價及拍賣結果僅供參考。
雖然本公司已盡力確保資料準確性, 但不保證該等資料準確無誤,
並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責任。
請使用Wechat中的「掃一掃」功能
去掃瞄此QRcode